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財經要聞  >  經濟民生
搜 索
熱度昇溫!這份文件為何讓資管圈如此不淡定?
2017-12-13 16:42:33 來源:新華網  作者:趙曉輝 王都鵬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北京12月13日電 題:熱度昇溫!這份文件為何讓資管圈如此不淡定?

  新華社記者趙曉輝、王都鵬

  要說這段時間金融圈最熱鬧的事兒,莫過於各方對資產管理業務新規的討論了。

  面對這個央行牽頭、正在征求意見中的新規,凡是與資管相關的行業,不管是銀行、證券、保險、信托還是基金,都在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

  最近,更因網絡爆出『言辭激烈』的十家股份制銀行反饋意見,把資管新規推上了風口浪尖。雖然有銀行業協會夜半緊急闢謠,但市場各方對新規的爭論焦點已顯露無遺。

  那麼,資管新規究竟是什麼?為何會引起這麼大的反應?

  這些年來,大家進行資產管理、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的需求越來越旺,由此產生了各種類型的資產管理產品,而且規模越來越大,比如銀行理財就是最常見的一種資管產品。

  可是,由於各類機構的主管不同,所遵守的行業規范也不相同,大家都在做一件事兒,標准卻不一樣,必然形成政策套利,影響金融安全。更重要的是,在銀證保各管一攤兒的格局下,在資產管理這個名字的掩護下,資金層層嵌套,不僅推高了最終給實體企業的資金成本,更讓看不穿的『錢』暗藏風險。

  資管新規就是要給所有的資產管理類機構和產品一把統一的尺子。如此,多年來形成的格局必然被打破。破舊立新中,訴求不一的各方必然會有不同的反應。

  各方吵得這麼熱鬧,都在吵什麼呢?記者梳理了一下,從大的方面來看,各方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三方面:打破剛兌、非標資產、行業公平。

  爭論一:打破剛兌是否影響金融市場穩定?

  高收益,到期保本……這類具有剛性兌付色彩的資管產品,長期以來,吸引著大量投資者購買,也反哺著該類業務蓬勃發展。

  記者了解到,當前剛性兌付主要存在於銀行理財中。規模近30萬億元的銀行理財,有一部分明確就是保本兒的,剩下的雖然沒有明說,但在實際中,基本上也是剛性兌付的。

  然而,受新規影響,這些產品的剛兌將被打破,銀行原來『安全』的『特有優勢』將不復存在。

  銀行能否平穩應對新變化,金融市場穩定會否受到影響?

  有觀點指出,過渡期後,指導意見『一刀切』快速打破剛性兌付,將引發客戶大量贖回理財產品,可能觸發流動性風險,加劇市場波動。

  有觀點則認為,根據測算,銀行完全有能力化解過渡期可能產生的風險,而且有關部門會對打破剛性兌付帶來的衝擊做好制度和資金准備,不應對此過度擔懮。

  爭論二:非標投資受限是否影響金融支持實體經濟?

  爭論的第二大焦點問題就是銀行理財大量投資的非標資產到底怎麼辦?限制狠了會不會影響實體企業的融資?

  這些年來,一邊是奔著穩定收益而來的投資方,一邊是急需融資的非標資產,在雙方需求的推動下,銀行理財促成兩頭的對接,讓投資者資產保值增值,實體經濟得到支持,整個過程似乎實現多贏。

  確實,一些實體企業缺錢,銀行有錢,繞開貸款規模等規定,把銀行理財的錢對接非標資產,在一定程度上有合理性。但另一方面,這些錢以理財的名義進行投資,實際上卻是從旁門『溜出來』的貸款。這就讓非標資產成為擾亂金融市場規則、道德風險增加等負面因素的剛兌源頭。

  對於這類資產的整治,面臨兩難處境,妥善處理更是國際性難題。

  有觀點擔心,新規中對金融機構發行資管產品投資非標資產作出嚴格限制,或將導致理財投資的非標資產大幅下降,降低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有觀點則認為,有關部門在『堵』的同時會考慮『疏』。限制後,銀行投非標的錢會找到新的出路,比如回歸貸款本質;沒有了層層嵌套,實體經濟可以獲得成本更低的錢;其他市場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也會加大,比如發展直接融資等。

  爭論三:金融競爭格局未來是否面臨新的不公平?

  資管新規目的在於實現各類產品統一標准,但會不會帶來新的不公平?

  在新規公開後,有觀點認為,各類產品終於拉平了,有利於整個市場健康發展!但也有聲音說:其中諸多細則對銀行不利,將可能產生新的監管套利和不公平競爭情況。

  實際上,多年來,在金融分業監管背景下,一直存在金融機構之間的監管套利。這個問題要完美解決難度其實挺大的。

  本來,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基金等各方訴求不盡相同,橫跨整個金融市場的資管業務經過幾年的『野蠻』生長,現在卻得『一把尺子』。怎樣做到各方平衡,得到最大公約數,實屬不易。

  不管大家意見如何不一致,但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守住風險底線,資管產品必須得實現統一監管。至於在這過程中遇到各種難題,還需各部門做好協調配合,行使應盡職責。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