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湖北通城活人修墓成風 整治惡習拆除活人墓900多座
2017-12-13 14:31:2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原標題:人還在,先修墳。通城縣疏堵結合治陋習900座活人墓是怎麼拆掉的)

  在連片貧困地區湖北省通城縣,『人還健在,墳已修好』曾是常態,不僅引起攀比,而且侵佔土地、帶來隱患。該縣下力氣整治陋習,一方面請黨員乾部帶頭拆除『活人墓』,一方面加大宣傳普法力度,另一方面掐斷厚葬渠道、投資建設公墓、鼓勵生態殯葬。堵疏結合之下,該縣拆除『活人墓』900多座,並被批准為『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縣』。

  86歲的老縣長羅華雄帶頭上山,拆了自己的墓。縣委書記熊亞平看了,長舒了一口氣,因為他知道,整治『活人墓』這事兒,能成。

  人還健在,墳已修好。在位於幕阜山連片貧困地區的湖北省通城縣,這是常態。當地人有說法:『人到50歲,還不給自己修好墓,簡直是不可思議。』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喪事重攀比、拼錢財,墓地佔土地、講豪華的陋習,更是有所抬頭。

  如何移風易俗,不讓『死人』與活人爭地?今年下半年開始,通城縣痛下決心,全面啟動殯葬改革,推行文明節儉治喪,拆除違法建設的『活人墓』900多座,成效顯著。近日,該縣被民政部確定為『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縣』,成為4個試點縣市之一。

  土地資源不足 活人修墓成風

  去年底,剛到通城就任縣委書記的熊亞平遇到了『窩心事』——通城修建『活人墓』『豪華墓』等喪葬陋習愈演愈烈,省委巡視組再次嚴令整改。

  一下鄉調查,熊亞平被嚇了一跳:城郊省級森林公園錫山風景區,7400畝山林地,居然有895座『活人墓』比鄰而居!

  『爹爹建,兒子建,連幾歲的孫子也跟著搶建「活人墓」,簡直不像話。』在通城,不少乾部反映,『活人墓』問題由來已久,造成的影響也已人所共憤,但『礙於習俗』,沒人敢動真碰硬地去整治。

  熊亞平調查得知,當地修『活人墓』雖有上千年歷史可循,但中間幾度中斷。再度流行,還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事。近些年來,通城經濟有所發展,在攀比之心的作祟下,一些居民開始修建『活人墓』。由縣城而到農村,漸成風氣。

  通城縣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說,境內大部分土地都是山區,而且石漠化現象比較嚴重,土地資源並不充裕。『活人墓』遍地亂建,不僅蠶食土地,而且嚴重阻礙了項目建設。

  伴隨修墓而來的,還有越來越鋪張浪費的喪葬儀式。

  『一場喪事,少則五六萬元,多則十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要知道,我們可是貧困縣啊!』熊亞平說,厚葬習俗帶壞了當地風氣,『生前不盡孝、死後盡哀榮』的思想蔓延,大家相互攀比喪事風光。而且每年都有因燒紙、焚香、點蠟、燃放鞭炮等傳統祭祀引發的山林火災。

  通城縣民政局長、殯改辦副主任胡宜新介紹,據不完全統計,全縣每年約有3000人死亡,如果全部土葬,每年將有200多畝田地變成墓地。

  一方面是死者佔地,另一方面是活者搶地。『風水寶地』都想要,只能是『價高者得之』,因此最近兩年,在錫山風景區修一座10平方米大小的墓,要交『買地錢』近萬元。下葬時,還要交給周邊村民1.8萬元『抬棺費』。侵佔國家和集體土地,違法亂建墳墓、出售土地資源,儼然成了一些人的生財之道。

  乾部帶頭拆除媒體宣傳普法

  今年5月,熊亞平在縣委常委會上提出殯葬改革的建議,立即引起爭議。『在絕大多數人眼裡,拆別人的墓比拆房子還不能忍受。』

  喪葬陋習必須改,違建『活人墓』必須拆,但也要避免激化矛盾,怎麼辦?

  『殯葬改革是個「老大難」問題,群眾都在盯著黨員乾部,黨員乾部不帶頭,說不過去。』考慮再三,熊亞平決定跟修建了『活人墓』的退休乾部談談心。

  沒想到,一番推心置腹,不少退休乾部當場表示支持縣委決定。

  『我很慚愧,在位時沒有重視修「活人墓」的危害,還給自己修了墓,現在理應帶頭拆除。』羅華雄在縣殯改辦副主任張登攀的攙扶下,來到錫山森林公園,指揮拆除了自己16年前修建的『墓』,並蓋土栽樹。

  老縣長帶頭,引來不少效仿者。臨近的一座『活人墓』主人段耀龍,當場請求拆除自己花了3萬元修建起來的墓。隨後,張幼龍等8名副縣級以上退休乾部也拆除了自己的墓。

  通城趁熱打鐵,出臺規定:在相關部門強行拆除前,墓主自行拆除的,到馬鞍山陵園購買墓穴可享受5000元優惠政策。不到1個月時間,142座『活人墓』被主動拆除。

  通城縣還組織近萬名黨員乾部和群眾,現場觀摩錫山森林公園『活人墓』集中拆除行動,當天就拆除367座。

  這些被拆除的『活人墓』,前有拜臺,後為墓室,中間有墓溝相連,一座墓佔地少則十多平方米,多則五六十平方米。不少墓是用大理石修建墓門、墓柱、墓梁,有的還鋪了水泥地面,周邊砌著2米多高的護坡,墓門口擺著一人高的石獅子。

  『這兩只石獅子,售價1.5萬多元,相當於我們縣不少農村家庭的全年收入。』現場負責指揮的通城縣縣長劉明燈說,為確保拆除行動有序進行,縣城管部門對每一座『活人墓』都進行了清查、甄別和登記,噴上了紅色的『拆』字。

  在集中拆除之前的兩個多月裡,通城掀起了關於文明喪葬的大討論。媒體集中宣傳之外,還發放普法手冊5000餘冊,印制宣傳單2萬餘份,在縣城各主要路口拉設橫幅標語、豎立警醒標識牌。

  縱然如此,但仍有群眾不理解,有人甚至躺在墓洞裡,阻止拆除。『我們現在是暫時止住了亂象。但移風易俗總歸是長期工程,急不得的。』熊亞平說,殯改工作向全縣鄉村鋪開,還有更多『硬骨頭』要啃。

  如今,位於錫山森林公園的895座『活人墓』已全部被拆除,原地回填後栽上了松柏。

  投資建設公墓鼓勵生態殯葬

  在投資1.2億元的通城縣馬鞍山公墓,普通葬、生態葬成了主推喪葬形式。這座佔地300畝的公墓,20%為公益性墓位,20%是低價墓位,可基本滿足社會需求。

  『一期建成3年,沒賣出去一個墓穴。這半年,卻一下賣了240多個。這說明老百姓的喪葬觀正在改變。』胡宜新說,選擇節地型公益公墓安葬,可節約用地90%以上。

  為了引導群眾,馬鞍山公墓選擇在群山環繞之地建造。墓園在青松掩映間,如若生態公園。

  8月,通城縣四莊鄉紙棚村出現了該縣第一例生態葬,縣殯改辦對死者親屬獎勵了2000元,並作為典型宣傳。隨後,第二例、第三例相繼出現,生態葬漸被接受。

  為掐斷厚葬渠道,通城還組織民政、公安、工商等部門聯合執法,取締紙紮、木棺、石碑等封建迷信喪葬用品經營商家66家。

  『今後,我們將對喪葬用品服務進行定期巡查,發現一家、查處一家、取締一家,絕不能讓封建迷信喪葬用品經營死灰復燃。』張登攀說。

  此外,通城縣政府投資1500萬元,建成功能齊全的現代化殯儀館。每年補貼100萬元,對到殯儀館集中治喪的喪戶實行費用『五減免』。同時結合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公益性公墓規劃進程。

  在通城縣殯儀館,工作人員介紹:改革前,來集中治喪的寥寥無幾,而現在,館內三個廳幾乎每天都是滿的,且都實行火化。一時間,文明治喪新風在通城漸漸吹起。

  今年10月,通城縣被民政部正式批准為『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縣』,成為湖北省唯一一個、全國4個榮獲此榮譽的縣市之一。11月,在通城縣雋水鎮油坊村,9座已建好的『活人墓』被拆除,3座在建的也被填埋。通城殯改正式向農村推進,預計用兩年時間全面完成。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