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財經要聞  >  經濟民生
搜 索
跨境電商快速興起:海淘需求旺 如何買得放心
2017-12-11 08:50:07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張意軒 王威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跨境電商快速興起,行業發展仍需規范

  居家全球購企盼更放心(走轉改·一線調查)

  核心閱讀

  送走『雙11』,迎來『雙12』,『海淘』再次成為熱詞,然而『海淘』貨品的質量、售後等問題也引發了關注。12月9日,商務部等部門明確,從明年1月1日起,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監管過渡期政策使用范圍擴大至合肥、成都等5個城市,並要求電商企業和平臺認真履行相關責任,切實保障消費者權益。『海淘』到底有多熱?如何促進行業規范,讓人們買得放心?本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海淘需求旺

  消費觀念昇級、政策支持等加速了海淘發展

  在今年的『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中,交易覆蓋225個國家和地區,全球超14萬個品牌的1500萬種商品參與其中,顯示了『全球購』的『威力』。據相關人士介紹,實際上,早在跨境電商進入公眾視野前,『海淘族』就以出境購買、『人肉代購』、海外直郵等多種方式購買海外商品。

  2010年後,中國跨境電商有了初步發展。近三年來大型綜合電商平臺開始發力跨境業務,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得以接觸到跨境電商。2014年,阿裡上線天貓國際,亞馬遜推出『直郵中國』等業務;之後,唯品國際、網易考拉、京東海外購等跨境電商品牌也應運而生,『足不出戶買全球』逐步成為現實。

  為何巨頭紛紛殺入跨境電商?艾媒數聚CEO(首席執行官)張毅認為,龐大的出境游群體引發中國消費者了解到了世界各國的優質貨品,為海淘的發展鋪築了道路;但從根本上講,跨境電商的加速發展與中國人消費能力的提昇和消費觀念昇級密不可分,『今天的中國消費者更樂於接受高品質、個性化產品,跨境電商趕上了黃金時代』。

  此外,政策支持也是推動跨境電商發展的強大動力。2015年5月15日起,全國各地海關保持全年每天24小時的作業時間,提高了通關效率。跨境電商試點城市的設立,保稅倉、海外倉的不斷建設,都有效地提昇了中國消費者的海淘效率。通過保稅倉方式,一些海淘商品甚至可以做到『10分鍾通關,部分城市當日達』。

  據了解,隨著中國與國際接軌程度的不斷提高,中國消費者海淘產品的樣式種類也逐漸多元化。京東數據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超過50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商品通過電商走進了中國。張毅也堅信,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在沿線國家的深入推進,跨境電商必將迎來新的春天。『預計今明兩年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增速仍然能維持高位。』

  平臺『顯神通』

  中小跨境電商平臺迎來發展機遇,傳統代購受衝擊

  阿裡、京東、亞馬遜等大平臺入局後,有人推測中小型跨境電商平臺將很快無路可走。事實並非如此,雖然許多海淘用戶選用綜合性平臺,但獨立跨境電商平臺也能憑借各自的獨特優勢,保持自身的用戶黏性。

  『這是因為跨境電商市場仍在快速發展』,網易考拉海購CEO張蕾表示,『盡管競爭激烈,但行業整體仍處在高速發展階段,會留給中小跨境電商平臺很多機遇,前提是他們能夠發現和確立自己的優勢。』

  在大型綜合性平臺中,網易考拉入局並不算早,卻『彎道超車』取得了不俗成績。張蕾認為,這與他們原產地批量直采的成本、倉儲物流優勢,以及在中間成本上實現的規模效益、網易媒體導流的流量優勢等密不可分。

  與海外直采模式相對應的是以洋碼頭為代表的第三方『買手』模式。洋碼頭在全球培育海量買手商家,並通過大數據平臺,將這種碎片化的供應鏈與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對接。

  其它電商平臺也憑借各自優勢『各顯神通』。主要面向女性用戶的『小紅書』將社區與電商結合,用戶在社區生產關於境外購物體驗的圖文內容,吸引並影響買家的貨品選擇;達令網則從禮物電商起家,主打幫用戶海淘新奇、實用的貨品。此外,一些專注特定垂直領域的電商平臺也在領域內有著獨特的競爭力,如蜜芽專注母嬰用品特賣,豌豆公主主營日本海淘……

  『相比之下,大平臺往往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和電商運營經驗,而獨立型平臺則有針對特定品類商品,主打一定特色的功能和內容分享的優勢。』張毅表示。

  跨境電商的飛速發展無疑衝擊了傳統海淘方式。艾媒諮詢數據顯示,有約52.5%的用戶選擇使用跨境電商平臺進行海淘,同時有40.2%、32.1%及28.5%的用戶分別通過代購、微商及出國購買進行海淘。

  『在正品保障、價格體驗、物流速度等方面,以前的代購模式都有無法解決的痛點,也無法得到海外品牌方的支持』,張蕾認為,隨著跨境電商與海外品牌方合作的深入,傳統代購模式的生存空間將進一步被擠壓。

  亂象需共治

  橫跨多個部門,監管難度大,需多方合力

  跨境電商飛速發展的同時,行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也不容小覷。

  此前,有媒體記者親身體驗過『海淘造假』:將價值400元的假貨郵至海外,通過當地朋友開設的賣家賬號在某平臺售賣,隨後用7000元將假貨購回。假貨繞過了買手認證、貨源核查與物流監管的整個過程。對此,平臺方的回應是『買家異常交易繞過監管機制,而對於正常的交易,平臺可以有效保障消費者利益』。

  與此事的雙方各執一詞不同,今年5月『快遞異地上線』黑色產業鏈被曝光,引發熱議。事件中,知名快遞公司旗下的部分營業網點幫助莆田某假鞋廠商偽造快遞信息,國內發貨搖身一變成了海外發貨。

  『「快遞單異地上線」背後,首先是商家造假,其次是快遞網點為了超額利潤進行物流數據造假的行為』,菜鳥跨境物流專家酈元表示,快遞企業要加強對各自快遞網點的管理,從系統、規則、管理等多方面徹底杜絕這種操作的可能性。

  張毅認為,跨境電商監管往往橫跨多個部門,難協調,監管水平總體偏低;在商品流通環節上,缺乏完整的追蹤和抽查機制;此外,消費者維權申訴成本之高,對『作惡者』的處罰力度之低,更是讓買賣雙方處於不對等的地位。

  事實上,『維權難』正是跨境電商用戶吐槽的高發領域。有業內人士直言,消費者對跨境商品不了解,很難及時知曉商品的各方面信息,並及時做出判斷;此外,跨境政策的特殊性以及部分商品的特殊性,加之商品需要清關、商品不能直接再次銷售等多方面原因,跨境商品暫時無法做到與傳統一般商品的同等售後標准。不過,該人士也指出,『這一點通過政府與平臺間的合作,目前有了明顯改善。』

  如何掃除海淘假貨和虛假物流?業內人士表示,法律和技術手段缺一不可,應雙管齊下,對虛假信息進行嚴格打擊,對違反相應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嚴懲。酈元建議,『物流公司可以采集物流節點設備,通過數據分析出一些不符合業務場景、明顯虛假的訂單,並對不法商家進行清退。』張蕾建議,可以通過二維碼等形式推動商品溯源,『但從根源上,還需推動平臺、政府、品牌方和用戶間的合力共治,營造良好環境。』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