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5日,廣東省統計局發布根據新的核算方法後的GDP統計數據,深圳市2016年的GDP總量達到20078.59億,首次超過廣州。這也是廣州在連續27年GDP總量位居全國城市第三之後,首次被深圳超越。
此外,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與聯合國人居署共同發布《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17-2018》,國內排名最高的深圳位列第六,超越香港、上海。在最新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5》中,深圳綜合經濟競爭力蟬聯第一。
最強競爭力背後,是深圳堅持了數十年的『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開放產業政策以及由此形成的產業結構。這種強大的經濟競爭力得益於深圳政府營造的良好市場經濟氛圍與競爭機制。
明年是改革開放的第40個年頭,也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38周年,一向崇尚開拓進取的深圳,能否持續優化產業機構,放開手腳給予民營企業更多活力,是擺在自身面前一道待解的課題。
民營企業唱主角
一位長期關注深圳的經濟學家表示,深圳GDP首超廣州,城市競爭力超越上海、香港的背後,是政策扶持、人纔聚集、技術積累、資本推動等諸多因素共同的結果。但最重要的是,這與深圳市政府長期以來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開放產業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世界500強企業名單中,中國企業佔115席。北京企業56家,穩坐第一;上海8家,緊隨其後;深圳6家,位列第三。
但這三座城市上榜企業在構成上有很大不同:北京央企當道,上海國企為主,深圳民營企業霸榜。
若以代表經濟活力的民營企業為標准,深圳則以5家上榜企業的數量超越北京、上海。其中,國內前三的民營企業中國平安、華為和正威國際,以及國內互聯網巨頭騰訊、房地產萬科,均是深圳本土誕生的非國有企業。
根據深圳統計局的數據,2016年對GDP總量貢獻最大的為民營企業,貢獻比重超70%,其中,以平安集團、華為、騰訊為首的20強企業,貢獻了近三成的GDP;其次為外資,貢獻比重約20%;最後是國企貢獻不到10%。
得益於良好的產業結構,深圳的稅收增速領跑全國。貢獻最大的依然是以平安集團、華為、招行等為首的民營企業。其中,深圳納稅第一大戶平安集團今年上半年納稅金額就達到591億元,日均納稅3.3億。
『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產業政策
在過去的38年裡,深圳『有所為、有所不為』、『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產業政策以及由此形成的良好產業結構,為深圳的發展奇跡奠定了基礎。
自特區設立以來,深圳不遺餘力營造良好市場經濟氛圍與公平的競爭機制,使各個企業能夠保持快速發展的活力。
以產業布局為例,深圳市政府沒有強勢將所有產業牢牢掌控在手中,只參與能源、水務、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在競爭性領域則逐步退出,放手交給市場。不偏袒國企、民企、外企中的任何一方,提高各方企業積極性、競爭意識,把主導權更多地交給市場。
不過,深圳的思路並非一開始就如此明確,也曾走過不少彎路,有過慘痛的教訓。
以金融領域為例,深圳市政府曾經營過深圳市商業銀行與深圳發展銀行。但因經營不善,資不抵債,最終無奈退出。其中,深圳市商業銀行被公開招標兜售,彼時有加拿大豐業銀行、平安等幾個主體應標,但初步盡調一出來就嚇跑了不少競標者,最終由平安參與改制入股,脫胎換骨。
而深發展則更加命途多舛。
作為深圳第一家上市企業,深發展可謂『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1987年,深發展與招商銀行在同一年成立,但由於體制原因,它的發展速度遠遠落後於市場化經營的招行。
20多年的光景,深發展不僅未能像招行一樣崛起強壯,反而因經營不善導致資不抵債,最終不得已求助於外資,由美國新橋資本管理經營。
但以財務投資為主的新橋並沒有將心思放在深發展的經營之上。在它接手深發展的5年中,經營業績並無起色。
2009年開始,中國平安從美國新橋手中陸續收購深發展股份。2012年,深發展吸收合並原平安銀行,整合成為新的平安銀行。真正讓深發展從止血到重獲造血功能,取得快速健康發展就是那個時候開始的。入主深發展後,平安集團通過注資重組,先後建立了新管理架構體系、完成系統昇級和運營系統大集中,並建立了新的風險管理體制,構建一站式金融服務和交叉銷售模式,創新性地遠程開戶、拓展非物理網點營銷渠道,成功打造了銀行業務基礎及構建全國性的銀行業務平臺,經營業績也實現長足發展。
2009年,平安收購深發展時,該銀行的資產規模只有7000億,而同期招行的資產規模是2萬多億,是深發展的3倍左右。
但隨後的深發展及後來改名的平安銀行,迅速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到2012年,平安銀行完成重組時,資產總額已達1.5萬億,同期招行在3萬億左右,差距縮小到了兩倍左右。
4年後,2016年平安銀行資產總額翻一番達到3萬億,營業收入增長3倍至1077億元。而同期的招行也繼續快速健康發展,但平安銀行與其在體量上的差距縮減到2倍以內了。
金融業之外,其他領域的情況更加明顯。深圳早年的幾大巨無霸國企,如深石化,深特發,深深房等,均已不見蹤影。而相反,華為、騰訊、萬科等企業,雖然基本沒有國資的成分,但其對深圳創新科技及地產等行業產生的產業集群的效應是非常明顯的。
不少政界人士也清醒地看到了市場競爭機制與國資經營體制之間的天壤之別。一位原深圳市政府官員表示,政府若作為『運動員』直接參與市場競爭,導致的問題是:管理行政化,兼任裁判員與運動員角色;企業職能泛化現象嚴重,運行效率低下。
一系列的教訓之後,深圳及時校正姿態,扮演『服務型』政府角色,放開手腳,把主導權交給市場和企業。
年近不惑的深圳會怎樣?
近期,關於深圳市政府的幾則傳言引起坊間熱議,一是傳言深圳市政府擬動用財政資金成立一個金融平臺,經營各項金融業務;第二個傳言是,深圳機場交由廣東國資系統重組成廣東機場集團,以行政手段分配各機場的航道資源。
這些傳言被熱議的背後,都是對行政力量參與或者乾預市場競爭的擔懮。
深圳民間智庫人士表示,深圳政府過去奉行的『小政府、大社會』理念,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產業政策是非常正確的,也是深圳這些年擁有全國最健康的地方財政的最主要原因。政府可以適當引導產業發展而非越俎代庖。況且,有深特發、深石化、深發展等『前車之鑒』在先,深圳政府不至於『好了傷疤忘了疼』,不會也沒必要重走曾經走過的彎路。
一位前深圳市政府官員亦認為傳言不可信。他認為,深圳產業優勢的核心就是市場機制。市場在市場的軌道上,政府在政府的軌道上,各自發揮各自的作用。『不乾涉市場』正是深圳市委市政府的一貫主張,有利於市場經濟發揮最佳體制效應。
正是源於決策層多年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產業政策,深圳纔擁有了中國最好的企業集群:平安、騰訊、華為、萬科、招商等,同時一大批充滿活力的新興企業正在迅速壯大,真正實現了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
對此,上述智庫人士表示,縱觀深圳的產業發展史,是一部順應經濟發展規律、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不斷進行產業轉型昇級的歷史。作為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年近不惑的深圳只有繼續保持頭腦清醒,堅守過往的成功經驗,繼續做好基礎設施建設,昇級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纔能呵護好這份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引領中國經濟的增長。(經濟觀察報姜鑫/文)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依蘭縣堅定產業強縣戰略 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2021/09/08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