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從『點名課』到『網紅課』——上海高校思政教育『磨亮』青年底色
2017-12-06 18:15:41 來源:新華網  作者:潘旭、朱基釵、郭敬丹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上海12月5日電 題:從『點名課』到『網紅課』——上海高校思政教育『磨亮』青年底色

  『一座難求』『選課秒殺』——這是正經歷蛻變的上海高校思政課受歡迎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上海從內容頂層設計到教學方法創新,提高思政理論課的『抬頭率』,一大批思政選修課一開即『紅』。

  『紅』,是上海系統推進思政教育改革的『紅火』面貌,從開展『課程思政』改革到打通校際隔閡的『大課堂』,各人明道善教,各科協同育人,各校百花齊放。

  『紅』,是如今青年的底色——在不同專業背景下追求真理,煥然一新的思政課讓學子如飢似渴,圍繞十九大精神的學習研討讓師生深受啟發。

  『紅』遍上海高校——思政課的華麗轉身

  11月28日下午1時30分,復旦大學3108教室坐得滿滿當當,沒搶到位子的同學從別的教室搬來椅子,坐在教室後面和過道上。教室外,一些同學站在窗邊,探進頭來。

  這是復旦大學新開設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列專題課程首講。自然科學專業大一學生閆馨衡記著筆記,近兩小時筆尖未停。『感觸太深了,課後我還要對照十九大報告去理解。』

  系列專題課程組織者之一、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杜艷華說,學院組織了一個多月的集體學習研究,為的是能系統地講深講透,確保課堂效果精彩。

  近兩年來,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幾乎每開一門公共選修課,就『火』一門,被學生『秒選』。

  類似情景在上海高校比比皆是:復旦大學的『治國理政』、上海交通大學的『讀懂中國』、同濟大學的『中國道路』、東華大學的『錦繡中國』、上海政法大學的『大國安全』……上海高校結合學科優勢推出的『中國系列』思政課堂成為『網紅課』,許多學生奔走校園之間。

  一批思政教師成為高校『網紅』:上海大學『大國方略』系列課程策劃人顧曉英主持的子課程『時代音畫』公開課,吸引了全國9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200餘位專家學者;上海交通大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授課人施索華課上獨到的見解和風趣的語言,被制成精華版『網帖』,在校園論壇上回帖無數;復旦大學『80後』思政教師陳果,授課時立足生活,妙語連珠,被稱為『思政女神』……

  公辦扶民辦、校內到校際——思改催生滿園芬芳

  不求艷麗數朵,而要滿園芬芳。公辦和民辦高校『結對子』,師資共享、課程共建,是上海思政課改革的新探索。

  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李佔纔2013年獲得首屆全國思政課教師影響力人物。他的到來,為民辦的上海濟光職業技術學院撬動改革的杠杆。

  名家帶來了名課,李佔纔在濟光的首堂十九大精神宣講課旁征博引,從故事講到情懷,從理論講到信念,吸引了300多名師生。

  名師帶來了改革的思路:學校成立了李佔纔工作室,囊括所有思政課教師和不同院系專業課教師以及輔導員。李佔纔通過現場聽課,一對一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能力。

  工作室的業務氛圍輻射全校7成以上青年教師,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謝國日說,除了學生,青年教師也時常到工作室探討思政教學,『在食堂裡吃飯時都有青年教師和輔導員跟我討論。』

  優質資源正形成滲透效應。備課、講課從學院延伸到學校,從學校延伸到校際。

  十九大閉幕當天下午,上海15位高校領導、200多位思政課骨乾就十九大精神進思政課進行集體備課;10月末,上海所有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辦公室負責人和教學科研骨乾,圍繞將十九大精神融入所有專業課程教育教學開展專題培訓;12月4日起,全市40多位高校優秀輔導員走進61所高校進行全覆蓋巡講……

  互聯網成為學子跨校交流的主要陣地。在上海教育系統首推並已推廣全國校園的易班網絡互動平臺上,『「易」起喜迎十九大』『青春矚目十九大』等活動吸引了30萬學生參與,頁面瀏覽量近50萬,簽名牆信息13萬條,評論留言近7萬條,『不忘初心』成為最高頻詞。

  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大思政』磨亮青年底色

  在一堂中外時文選讀課上,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姜鋒就學生提問『為何西方強調人生來平等』,從英語措辭開始,介紹了『生來平等』在西方宗教語境和現實語境中的差異,繼而分析了中西社會、文化和政治體制的差異。這堂英語專業課成了生動的思政課。

  『沒想到不經意一問,竟換來了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深入的理解。』英語學院學生謝正男說。

  近年來,上海積極探索『大思政』教育格局,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將傳統思政理論課與綜合課、專業課有機結合。

  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書記虞麗娟說,突出綜合素養課程和專業課程教學的育人導向,促使知識傳授與價值觀教育同頻共振,是推進教師教書與育人有機結合的現實路徑,實現思政教育向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創造性轉化。

  教育部思政司司長張東剛說,上海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是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的積極探索,是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的鮮亮特征。既抓住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又是教師思政的重要載體和抓手,是推進課程育人的制度化落實。

  上海高校的思政課隊伍迅速擴大,各學院專業課教師在馬克思主義學院兼職;各校書記、校長帶頭上課;院士成立思政課工作室……

  上海高校『思政味』的專業課也越來越多,所有高校均不同程度地將專業課納入『課程思政』改革,有的將人文學院整體納入,有的則全校納入,使課程不斷豐富。

  上海市副市長翁鐵慧說,上海正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全面提昇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和水平、系統推進『課程思政』是教育綜合改革的重大核心任務。為此,上海在思政教育的內容頂層設計、學科高位支橕、教學方法創新、人纔隊伍建設等方面不斷深化改革,讓高校教學回歸育人本原,增強價值引領。

  在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的熱潮中,價值引領正在磨亮更多青年學生的底色,鑄就為國家和人民利益不懈奮斗的理想、使命與擔當。

  上海中醫藥大學人體解剖學課程安排學生訪問遺體捐獻者及其家屬,有學生主動提出捐獻遺體,近百人捐獻造血乾細胞。

  上海濟光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每堂課後都有數十篇『思政體會』在師生中流傳。

  『我們高職學生不能只盯著畢業、就業,弘揚工匠精神,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任落在我們肩上。』該校物流專業學生楊猛在一篇學習體會上寫道。

  在教育部主辦的『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千名高校優秀輔導員「校園巡講」和「網絡巡禮」活動』上海報告會現場,上海50餘所高校2000多名大學生黨員和輔導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代表集體起立,重溫入黨誓詞。

  『右手舉拳那一刻,我為預備黨員而自豪,在學習十九大精神後更感自信,這是對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的信心。』上海理工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孫麗蓉說。

責任編輯:楊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