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領航新征程】青年黨員張維林:互聯網+勞務輸轉 引領十萬群眾奔康致富
2017-12-06 10:49:18 來源:中國甘肅網  作者:張振宇 呂庚青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25年前,改革開放的浪潮,席卷整個神州大地。這年秋天,甘肅甘谷,一位剛剛年滿17歲的初中畢業生,懷揣脫貧夢想,走出貧窮山村,跟隨鄉親去南方打工。

  25年後,他擁有了自己的職業技術培訓學校,聯合周邊12個縣區,10年間,共輸送勞務人員10萬多人次,成為甘肅省數一數二的『勞務紅娘』,並成為『全國脫貧攻堅創新獎』獲得者。

  他就是甘肅省甘谷縣騰達實業公司董事長、一名紮根家鄉的黨員、青年農民張維林。

  張維林介紹騰達實業公司情況

  少小離鄉懷揣擺脫貧困的願望

  隴海鐵路上,火車帶動著巨大鋼輪,緩緩地駛出。伴隨著火車啟動,送行的人群中,一個中年人眼睛盯著車廂裡的年輕人,一邊跟隨著火車跑,一邊大聲呼喊著。

  這是17歲的張維林第一次出遠門,沒有一技之長,沒有高學歷,只能靠打工謀生。

  『當我背著行李離開村子的時候,母親失聲痛哭。火車已經開動,父親卻在車窗口跟著火車奔跑,那時候我的眼淚就止不住地流下來。』張維林說。這一幕,令他永記不忘。他更想不通的是,為什麼自己一個未成年的孩子要遠離父母外出打工?

  火車奔馳了一天一夜,把他帶到距離家鄉一千多公裡外的蘇州。下車後,站在陌生的街頭,他有些茫然。

  大概半個月的時間裡,他跟著同鄉四處奔波,尋找工作。然而人生地疏,工作豈是好找的?

  最困難的時候,他連續2個月都睡在蘇州火車站的候車室裡,以開水饅頭充飢。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搬水泥,一晚上搬400袋,天亮的時候手腳全部麻了,什麼時候倒在牆角睡著自己都不知道。』差不多十年的摸爬滾打,張維林乾過搬運、搞過銷售。艱苦的日子讓他學會拼搏,在無數次碰壁之後變得更加堅強。每當夜深人靜時,他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鄉。

  張維林的家鄉在甘谷縣謝家灣鄉張家溝村。那裡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經濟發展自然更不值得一提。蘇州一個車間的月產值都比全鄉父老苦乾一年的收入還要多。水是制約家鄉發展的根源,住房是窯洞,吃飯全靠天,這是張維林家鄉最真實的寫照,也是無數鄉親們命運的縮影。要改變命運,就要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人生往往是在應對過無數個困惑之後,纔實現了自我的突破。這個過程,有人需要很短時間,有人則需要一生去感悟。張維林,差不多走了十年,纔終於明白自己究竟該乾啥!

  2001年,張維林通過多年的拼搏終於在蘇州一家知名企業站穩了腳跟,擔任車間主任。買了房子,把老婆孩子接到身邊,他的小日子開始變得有滋有味。誰知,偶然間出門碰到的意外小事,卻成為他重新規劃人生的引子。

  張維林說:『當時自己晚飯後出門散步,在一家中介公司門口,發現聚集了好多人,有人在吵架,口音一聽就是家鄉的。過去一問,原來有個甘谷的老鄉打工時被中介騙了,而且被騙得痛不欲生。』這在他內心深處引發了共鳴。他又彷佛看到多年前,在蘇州火車站候車室,苦苦掙紮的自己。

  多年的打工經歷,讓張維林有一個真切的體會:沒有組織的勞務輸出,就像走鋼絲,危險性很大。

  返鄉創業扛起農村勞務輸轉大旗

  老鄉被中介騙的事縈繞在他的腦海裡,再三考慮,張維林決定回鄉創業,組織勞務輸出。然而,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妻子時,卻遭到了激烈的反對。

  一面是十多年奮斗換來了蘇州安穩的生活,孩子在這裡可以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一面卻是前途未知的創業。妻子的反對自然在情理之中。

  騰達職業技術培訓學校接受培訓的青年

  『我天生就是一頭倔牛,認定的事誰也攔不住!』倔強的張維林和妻子再三商量後,辭去工作,回到甘谷老家拉起了勞務輸轉這面大旗,走上了勞務輸轉之路。

  在所有的創業項目中,這是最難的,也是最簡單的。簡單之處,就是只要把家鄉的閑散青年組織起來,介紹他們到蘇州工廠務工就行了。一家出一個人,這家就有可能擺脫貧困。

  可難就難在『信任』二字,人心難測,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要取得父老鄉親們的信任,要取得用人單位的信任,難度不是一般得大。

  不過,對張維林而言,家鄉人他熟悉,蘇州用人單位他也熟悉。唯一的難題,就是如何取得雙方的信任。這一切都需要時間。

  沒有哪一條路是平坦的,也沒有哪一座山是毫無崎嶇的。『我們那裡的老百姓可能是窮怕了,怕我是騙子,對勞務招工根本不相信。』張維林說。

  盡管如此,他還是每天騎著摩托車走村串戶,苦口婆心為大家講解。用自己的事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消除他們的顧慮。有一年冬天,騎著摩托車搞講解的張維林不小心摔倒在雪地上,差點出了大事。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時間一天天在推移,張維林也漸漸地得到了鄉親們的認可,得到了蘇州諸多用人單位的認可。萬事開頭難,他創業的第一步,就這樣起步了。

  時光飛逝,十年後的張維林已經變成一座不可或缺的橋梁。

  2013年,正月十六日,當許多人還沈浸在春節的鞭炮聲中時,63輛大巴組成的龐大車隊,承載著父老的期望,從甘谷出發,通過天水、寶雞、西安、鄭州、南京,浩浩蕩蕩奔赴蘇州。

  這一次,一次性輸轉農民勞務人員4300多人,成為甘肅勞務輸轉歷史上最亮麗的風景線。

  帶薪培訓輸出『五位一體』技術型實用人纔

  如何打造勞務品牌,開展勞務輸轉,幫助更多的農民群眾實現脫貧致富的夢想,是張維林多年來一直思考的問題。

  學員正在將所學到的縫紉技術用到實踐中

  在甘谷各處奔波一年多後,很快,另一個問題又擺在了他的面前。

  『單純的體力勞動既苦又累,沒有一技之長,掙不了大錢。』他發現,雖然鄉親們走出了大山,也實實在在掙到了錢,但那是辛辛苦苦的血汗錢。鄉親們缺乏一技之長,只能乾體力活,無法進一步提昇自己。

  張維林深深的體會到,沒有技術的農民工只能當小工、出苦力,只有把『苦力型』轉變成『技術型』,纔能使勞務輸轉在甘谷做大做強。

  要解決這個困難,並不難,創辦職業學校,對鄉親們開展職業培訓,讓他們有一技之長。這一點,在東南沿海地區,早已有成熟的運行模式。

  難題是如何籌集到創辦學校的資金?

  無論如何,先乾起來再說。張維林打定主意,說乾就乾。經過多方的奔走籌錢,他貸款40多萬元租了500多平米的場地,創辦了甘谷騰達職業技術培訓學校。從此,這個職業培訓學校就成為甘谷及周邊地區青年人,走向外面世界的助推器。

  時代在變,學校的培訓內容也在變。實踐出真知,在不斷的思考、探索、完善過程中,張維林走出了『招工、培訓、輸轉、維權、引資』『五位一體』的全省勞務輸轉新路子,和『訂單式輸轉、學徒制培訓、市場化運作、一條龍服務』的勞務輸轉新模式。

  2016年以來,張維林首創了騰達獨特的培訓模式——『帶薪培訓』。以電子裝配工、縫紉、種植、養殖、駕駛等多項專業技術培訓,共免費培訓6000多人。其中為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進行『帶薪培訓』,共為3600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發放培訓工資400多萬元。

  甘谷的勞務輸轉在張維林的帶領下越來越紅火。就在紅火之餘,他結合多年的實踐發現,開展勞務輸轉,僅靠甘谷一個縣的人力資源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調動周邊縣區的積極性,進行抱團取暖,形成勞務輸轉的區域化、裝口化、優勢化。

  2014年10月,張維林牽頭成立了天水勞務產業協會,並擔任會長。協會涉及甘肅東部3個市的12個縣區,輻射帶動人口500多萬人。成立了秦州、清水、張家川、成縣等14個縣級分會,每年輸送務工人員18000餘人。

  2017年4月張維林當選甘肅省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促進會新一屆會長,至此,甘肅80多個市縣的勞務輸轉這項產業、這盤棋,通過張維林的勞務輸轉『創新模式』開始活了起來。

  據統計,通過他的培訓和輸轉,14個縣區直接脫貧的村達230多個,脫貧人數超過50多萬人,輻射帶動貧困群眾達200多萬人。

  僅甘谷一個縣,連續4年共輸轉3.2萬人次,勞務輸出讓這個縣直接脫貧2.5萬多戶,脫貧人數達12萬多。

  『我的夢想就是在甘肅省建立一所藍領培訓基地,為中國制造培養一批批有「工匠精神」的高級技術型勞務人員。這樣,咱們甘肅的「藍領」纔有可能成為知識型、技能型和創新型的人纔。』張維林說。

  大數據雲平臺提供精准就業和維權保障

  善於學習,因時而變,這是每個成功人士,必須具備的要素。張維林就是這樣。如今,他的事業又先人一步。

  3年時間,張維林打造出了『400雲平臺』,建立天水地區10多萬務工人員求職和全國2600多個企業用工數據庫。

  天水就業『400雲平臺』組建以來,他為每名培訓學員免費辦理一張移動電話卡、一張銀行卡,保險公司、銀行每月各贈送話費10元,最大限度為學員提供精准就業便利。

  張維林建立的甘肅就業大數據中心

  『400雲平臺』不僅實現了用工企業與務工者精准對接、精准就業,而且為務工者尋求維權保障提供了最大化的便利。

  『一個也不能少』是張維林這些年來一直堅持的原則。勞務人員的維權和安全,是他最牽掛最操心的事。為了維護勞務人員的權益,張維林曾在大雨中站了4個小時,終於感動了欠薪老板。

  為了尋找失蹤的勞務人員,張維林發動了甘谷兩百多務工人員在常熟的大街小巷尋找。終於在小河邊找到了要尋短見的失蹤者,並安全送回家,像這樣的事情不下幾十件……

  『有了這個平臺後,學員到企業就業後,遇到任何困難和問題,都可以通過400雲平臺進行維權投訴。』張維林說,校方接到投訴後,將學員反映的情況第一時間向企業駐廠教師進行反饋,並督促盡快解決問題,讓學員可以足不出戶進行舉報、申訴、維權,實現了矛盾調解信息化、法律維權『零距離』。

  跨國勞務拓寬農民致富新路子

  世界上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10年間,張維林共輸送甘谷、清水、武山、成縣等14個縣區的農民勞務人員10萬多人次,為貧困家庭掙回人民幣20多億元,直接使10萬貧困家庭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有許多貧困家庭的子女已經在東部發達地區結婚買房,成為城市居民。

  張維林的『帶薪培訓』模式,讓更多的務工人員從『苦力型』轉變成『技術型』

  每年春節,勞務人員都會帶著野菜、韭萊、雞蛋、清油來張維林家中拜年。『我看到這些真的特別激動,這就是勞務輸轉帶來的變化與對比,成就感油然而生。』張維林感慨,是父老鄉親的真誠感動了他,自己即便是付出再大的代價,也無怨無悔。

  『勞務輸轉是最有效的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張維林說。

  勞務輸轉渠道越大,機會也就越大。2016年上半年張維林成立了對外勞務派遣有限公司,開展對外勞務合作業務。

  截至目前,張維林已經向韓國、新加坡等國家有序輸出勞動力3300多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數十年來,張維林作為一名黨員紮根在家鄉,憑借責任與擔當,為精准扶貧而謀,為精准脫貧而戰。2017年10月9日,他榮獲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頒發的『全國脫貧攻堅創新獎』。承載榮譽,砥礪前行。在張維林看來,這既是對他辛勤汗水的肯定,也是他繼續前行的動力。

  回首過去,張維林用自己的行動向人們闡述了『為什麼我的雙眼總是包含熱淚,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沈』的深情厚誼,通過他的智慧與汗水,澆灌出一片又一片『點點滴滴都是愛,春風化雨皆是情』的希望田野。

責任編輯:孫嵐
【專題】領航新征程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