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政法機關迎人工智能:機器人助克服主觀因素誤差
2017-12-06 09:29:30 來源:法制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機器人協助執法辦案克服主觀因素帶來的誤差

  政法機關迎來人工智能『好幫手』

  『法律諮詢電話是多少?』

  『您可以撥打12348,這是法律諮詢專用電話哦。』

  近日,智能機器人『小艾』現身由法制日報社主辦的2017全國政法信息技術裝備展,引來眾多參觀者駐足,上面的對話就發生在一位參觀者和『小艾』之間。

  《法制日報》記者今天采訪北京、江蘇、山西等地基層政法機關了解到,隨著人工智能不斷向前發展,目前,大量智能機器人已走進政法機關,或解答法律問題、或協助執法辦案、或輔助量刑審判,有效提昇執法辦案效率,減輕一線人員工作壓力,逐漸成為政法工作的『好幫手』。

  智能機器人走進政法圈

  據了解,『小艾』是一款能夠提供智能化引導分流、業務諮詢、政務辦理、案件管理、普法宣傳、娛樂互動等多種服務的機器人。

  『小艾』研發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小艾』可以因需設定不同類型的程序,提供專業化服務,當天參展的智能機器人主要應用於公安系統、法院和檢察機關的綜合服務大廳,目前已在國內多家政法單位投入使用,辦事群眾反饋良好。

  『大家好,我叫豐小宣,我是豐臺百姓的智能法律專家。』今年11月17日,北京市豐臺區司法局推出智能普法機器人『豐小宣』。

  和『小艾』類似,『豐小宣』也有一個強大的『大腦』,裡面儲備了超過3萬個日常法律問題、3000萬份法院生效判決、超過500萬字的法律法規等,可語音識別並快速回答用戶提出的問題。

  為推進『智慧法務』建設,今年4月,福建首臺導訴機器人『小法』亮相福州市閩侯縣人民法院,在服務大廳進行普法和訴訟指南;7月,四川省崇州市人民法院推出問答機器人『小崇』,依托2800萬法律案例大數據平臺,提供智能諮詢、智能評估、在線糾紛解決等服務。

  除答疑解惑外,一些智能機器人還參與到執法辦案工作中來。

  今年11月22日,山西省呂梁市公安局離石分局交警大隊安裝了第二臺公安交通管理智能服務機器人,集信息查詢和電子檔案等功能為一體,輔助執法辦案。

  離石交警大隊秩序科科長冀太剛介紹說,今年7月18日大隊正式啟用了第一臺智能機器人,至第二臺機器人安裝時,首臺機器人已協助處理違法記錄28188條,違法查詢22092次。

  有助解決案多人少難題

  今年3月27日晚,周某飲酒駕駛,在江蘇省蘇州市城郊撞到行人劉某,致使劉某摔進事發路段樹叢並當場死亡。肇事後,周某駕車逃離現場。

  6月1日,蘇州市吳江區人民檢察院受理審查起訴該案。

  吳江區檢察院檢察官沐惠娟告訴記者,辦案過程中,該院剛啟用不久的『案管機器人』提示需補充涉案物證,檢察機關將此信息反饋給公安機關後,公安機關根據補充證據意見,完善了證據鏈,更好地推動了案件的辦理。

  據了解,『案管機器人』是檢察機關案件辦理、對外監督、內部管理的全覆蓋、全流程、全留痕和數字化、規范化、智能化軟件平臺,細分為案管大數據應用平臺、偵監公訴、執檢智能輔助平臺等多個系統,貫穿整個司法辦案活動。

  『智能機器人的運用為政法乾警節約了辦案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法檢自媒體『CU檢說法』運營人王棟告訴記者,以江蘇省人民檢察院開發的『案管機器人』為例,承辦人在辦理交通肇事案件時,該機器人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對卷宗中的幾百項問題進行快速篩查,輔助找出案件的疑點、難點。

  吳江區檢察院檢察官唐曉軍也有同感,『案管機器人』系統根據規則查找疑點,比人工閱卷審查更細致全面,尤其是在程序和證據合法性方面,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人工審查中能力高低、責任心大小、工作習慣不同等主觀因素帶來的誤差,並且通過系統的證據回溯等功能,把證據中的重點內容直接推送到承辦人面前,方便訊問和審查。

  沐惠娟補充說,『案管機器人』的類案推介、量刑建議等功能很實用,通過運用裁判信息大數據全面地了解同類案件的定罪量刑情況,可以幫助法官更加准確地適用法律,更加精准地提出量刑建議等。

  『有了「案管機器人」的幫助,審查意見書、訊問提綱、補充偵查提綱等法律文書自動生成,減輕了法官的文案工作負擔,提高了辦案效率。』沐惠娟認為。

  功能有待繼續完善拓展

  『距離成為承辦檢察官、法官真正意義上的助手,機器人顯然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王棟說。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當前,智慧機器人運用於政法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系統反應速度慢、功能不夠全面等問題偶有出現,機器人智能化程度、深度學習能力以及用戶體驗等方面還有待提高,需要在技術層面上不斷更新昇級以契合新時代政法工作。

  亞太人工智能政策與法律研究院院長、北師大法學院教授劉德良認為,智能機器人剛剛運用到政法工作中,相關技術尚未成熟,需要給予其更多的發展空間。

  冀太剛則擔懮,即便技術更新昇級,機器人還是存在著與群眾溝通缺乏感情,服務、執法機械化等問題。

  在劉德良看來,用戶體驗的改善需要技術開發團隊和法律專業工作者加強溝通,明確用戶需要,這樣纔能做出有溫度的好產品。

  王棟建議,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等中央政法機關應做好頂層設計,規范政法機器人的應用領域和規則,同時培養一批既懂法律又懂科技的復合型人纔,讓科技不僅能夠支橕政法工作的發展,而且能夠引領政法工作的發展。

  □本報記者蔡長春

  □本報見習記者張晨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