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領航新征程】開陽縣看得見山水 留得住鄉愁
2017-12-01 14:21:52 來源:貴陽網-貴陽日報  作者:李春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圖為禾豐鄉『六月六』對歌場景。(資料圖片)

  圖為南江鄉長官司村一角。(資料圖片)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詩一般的語言,描繪的是人們共同的期盼。

  自2013年貴州省制定『四在農家美麗鄉村』行動計劃以來,將近五年的時間裡,開陽縣按照科學規劃布局美、村容整潔環境美、創業增收生活美、鄉風文明身心美的要求,展特長、補短板,在廣闊的開州大地上描繪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怡居興業樂游』的鄉愁長卷。

  擦亮鄉村容顏打造美麗風景

  美麗鄉村,得是山清水秀、風景怡人、環境整潔,纔稱得上美麗。

  然而,由於農村長期存在的圈養豬牛馬等家畜、散養雞鴨鵝等家禽的習慣,鄉村的實際環境狀況大多與『髒、亂、差』掛鉤。幾年前,『遠望是大好河山,低首卻一片狼藉』,是農村群眾居住環境的現實寫照。

  五年來,開陽縣加快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投入資金1.27億元,進行河道治理,小流域綜合整治和石漠化治理等工程,實施退耕還林區基本糧田水利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累計建設衛生廁所戶7.75萬戶,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5.48%,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0.46%;農村垃圾清運、污水處理、農村清潔工程、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農村飲用水源地保護、亮化工程、規范農房建設等工作也獲得大力推進,大部分村寨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穿洞村為例,該村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契機,動員村民治理村容村貌,同時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不斷提昇群眾生活水平。在農村環境整治方面,穿洞村先後投入2000多萬元進行水、電、路、立面整治,以及修建文化廣場,村裡現在處處亮堂整潔。彩瓦廠、優質富硒水稻種植、服裝加工等多個合作項目相繼落戶當地,村集體經濟規模已突破百萬元,穿洞村成了周邊有名的『明星村』。

  與此同時,開陽縣還不斷加快農村路網、水網、電網、通信網和互聯網建設,便利農村群眾日常生活。

  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以來,開陽縣投入4.71億元對進村路、通組和串戶路進行硬化;先後投入0.54億元完成85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電網建設項目共180個,項目總投資2.48億元;電信、移動、聯通、鐵塔等通信企業累計投入資金超過2億元,累計鋪設光纜達5000公裡,累計修建基站700餘個,建成48725套『戶戶通』設備,實現農村廣播電視全覆蓋。

  B

  種梧桐引鳳凰發展美麗經濟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經過五年奮斗,如今不管是漫步在開陽的田間地頭,還是開車行駛在順暢的鄉村公路,抬眼望去,要麼是成片的金黃油菜花,要麼是白牆黑瓦的整齊房屋,總能令人心曠神怡。

  山綠了、路暢了、村美了,『美麗經濟』也就來了。

  開陽縣本就是鄉村旅游的好去處,借力近幾年的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旅游已然是開陽有名的招牌,先後榮獲『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貴州十大標志性景觀』『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等稱號的十裡畫廊鄉村旅游區也成為市民休閑度假的首選之一。

  每逢節假日,通往開陽十裡畫廊的公路上,從城裡來的汽車一輛接一輛。游人在風景如畫的村裡,享受農家飲食,呼吸新鮮空氣,舒展疲憊身軀,同時也帶動了農副產品的銷售。

  開陽縣十分注重挖掘鄉土文化(布依歌會、殺魚節等)、民俗文化(布依族、苗族文化)、歷史文化(馬頭古寨土司文化),構建了以南江、禾豐為中心,花梨、龍崗、高寨等鄉鎮的梯次發展的布局,注重在鄉村民俗、民族風情和鄉土文化上做文章,使鄉村旅游產品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和較高的藝術格調,並逐步發展成開陽旅游的特色品牌。

  通過不斷加快推進旅游『全域化』發展,目前開陽縣共有農家樂700餘家,直接間接從業人員2.5萬人,旅游業實現『井噴式』增長。去年,全縣接待游客逾13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80.2億元,同比增長40.6%;預計今年接待游客157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00億元以上。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雪
【專題】領航新征程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