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虐待不僅影響性格和認知
還會增加心理疾病的發病危險
根據患者的情況,張瀅醫生診斷她不僅僅患有抑郁癥,還有嚴重的偏執性精神障礙,『女兒身上的小紅點正好戳中了她童年的創傷,讓她產生了被害妄想,最終做出瘋狂的行為。』
張瀅醫生介紹,研究表明,兒童虐待不但會影響兒童的性格和認知結構的發展,還會影響成年期的情緒穩定性和面對應激的應對方式,甚至增加多種心理疾病的發病風險,如抑郁癥,成年期焦慮、物質濫用、創傷後應激障礙等精神疾病。
很多人認為小孩子,尤其是幼兒是沒有記憶的,他們記不住兒時發生的事情。
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博士、微博簽約自媒體作者Ent_evo在科普文章中寫道,『但是1987年,埃默裡大學的心理學家Robyn Fivush證明,並非如此。很小的孩子就會形成長期記憶,2歲半的孩子就能記得半年之前的事情。童年經歷能在大腦裡留下意識層面的印記。』
由於孩子的大腦還在發育,大量新生成神經元會影響舊記憶的留存,所以這些長期記憶還不是很穩固,絕大部分都在成長過程裡逐漸丟失了。
但有研究認為,如果記憶帶有強烈的情緒,那麼孩子在兩年之後仍然記得的可能性將是其他記憶的3倍。而創傷正好是這樣一種情緒強烈的記憶。
兒童受到虐待傷害後
要告訴他們『你們沒錯』
張瀅醫生解釋說,李某在看到女兒的小紅點時,沈睡的創傷記憶一下子被激發了,一幕幕全都湧現到她腦海裡,出現了『閃回現象』。
他表示,大多數的創傷記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消失,比如人會因為失戀、寵物去世等,一時間陷入悲傷情緒無法自拔,一般都能慢慢走出陰影,回歸正常生活。
但如果受到的創傷過大,那必須要及時進行心理乾預,否則就會像李女士一樣,一旦內心的定時炸彈被引爆,後果不堪設想。
張瀅醫生說,在孩子感到孤弱無助的時候,不要強調讓他們『振作起來,勇敢起來』,而是要用語言、游戲等安撫他們,告訴受害者錯不在他們,讓他們重新感受到溫暖。
他列舉出幾條撫慰受虐兒童心理的方式——
●表明關心、溫暖的態度
●沒有人責怪他
●在事發當時,他盡了所有可能的努力來防止事件的發生
●了解他內心的恐懼、憤怒、不安等情緒
●表明相信他所說的話
●稱贊並肯定他說出事實真相的行為
●這件事不是他的錯,他是受到傷害的
●他會受到保護他是安全的
●他仍然可以並且有權利讓自己好好地生活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多部門聯動 道外區再拆4.4萬餘平方米河湖『四亂』2021/09/09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