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2017年11月17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的現場,習總書記拉開前排凳子,一再邀請後面站著的兩位老人坐到自己身旁,最後兩人在總書記身邊坐下……其中一位老人,就是來自貴州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他立下愚公移山志,劈山引水為人民,使曾經缺水乾旱的貧困村面貌一新。
『我只是山區的一名普通黨員,做了一些小小的事情,』黃大發說,『總書記對我們老黨員關心得很、尊敬得很,我很感動,也很光榮。』

通往水渠的道路難行,黃大發用鋤頭挖出道路。劉續攝
不折不扣的勞動者
莽莽黔北深山裡,藏著一條生命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在大山之間蜿蜒盤旋。這條修建歷時36年之久,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的水渠,滋潤了祖祖輩輩乾渴貧窮的村莊。修建這條生命之渠的領頭人,便是貴州省播州區草王壩原支書——黃大發。
1959年,23歲的黃大發被推選為草王壩大隊長。黃大發立誓:決心為村民乾三件事:引水、修路、通電。於是,他義無反顧地開始了這段艱苦卓絕的修渠歷程。
沒有任何修渠技術,測量靠豎起幾根竹竿用眼睛瞄;沒有水泥,溝壁直接糊上黃泥巴;沒有起重設備,就在腰間拴根草繩下到擦耳岩用錘子鑿。不知道什麼叫導洪溝、分流渠,洪水一來,溝渠和草王壩人的心被衝得七零八落。修修補補十幾年,水就是進不了草王壩。
修渠失敗,黃大發沒有選擇蠻乾。他暗下決心學習水利技術。三年時間,在積累了大量修渠知識後,黃大發要重啟修渠計劃。經過專業測繪和精心謀劃,修渠項目再次得到縣、鄉政府支持,從當時並不寬裕的財政裡劃撥6萬元資金和38萬斤玉米。
1992年春天,水渠動工。每天,兩百多人的隊伍跟著黃大發紮進深山修渠,施工隊負責在前面鑿石壁打槽,村民在後面跟著挑土方砌堡坎。
過年了,大家都想過個閑年,卻看到黃大發帶著一家老小又上了山。鞋磨破了沒錢買,黃大發赤腳步行二十多公裡去背炸藥,腳板磨破皮,雙腳血淋淋的。就這樣,春去冬來,風餐露宿,草王壩人勒緊褲腰帶,用雙手硬生生鑿出了絕壁引水的奇跡!大渠竣工,鄉親們親切地把這條渠稱為『大發渠』。那一天是草王壩人特別高興的一天,興奮的黃大發哭得像個孩子。
正是這條救命天渠,為團結村帶來了汩汩清泉,帶來了白米飯,也帶來了擺脫貧困的希望。

黃大發在清理水渠。劉續攝
承『愚公』精神打贏脫貧攻堅戰
1995年端午節,當汩汩清流從溝渠一瀉而下時,草王壩全村老少扛著鋤頭一路呼嘯奔向自家的旱地引渠蓄水,把祖祖輩輩刨食的旱地變為稻田。
水通了,黃大發又帶領群眾開展『坡改梯』。夜晚,平時寂靜漆黑的山村被點燃,山坡上、土地裡燈光閃耀,人頭攢動、熱鬧非凡;村民們在黃牛頭上、自己腦門上套上燈,徹夜挖土、築田、放水……
村民徐國樹家『坡改梯』後有了4畝梯田,全部種上了水稻。1996年,畝產達到1000多斤。他一直記得打出米那天,家裡煮了滿滿一大鍋、足足5斤多米飯。從米下鍋起,一家人什麼都不乾,圍著灶臺坐著,等著,笑著。揭開蓋的那一刻,一股從沒有過的清香,紮紮實實地鑽入鼻子,直入胃裡,沁入心裡……

黃大發沿著水渠巡查。劉續攝
村裡的稻田從240畝增加到720畝,每年收稻谷80萬斤,村民從此吃飯不愁。還有村民種上了高粱,收獲後賣給附近的酒廠,帶來了更多收入。緊接著,黃大發又逐一實現了他修學校、通路、通電的夢想。
不忘記黨、不忘記人民、不忘記自己是共產黨員『三個不忘』,是黃大發這位有著58年黨齡的老黨員常掛在嘴邊的話。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帶領群眾奮斗50多年,脫貧的熱情湧動在草王壩的家家戶戶。新擴並的團結村還有許多貧困家庭,老支書黃大發參加政府的脫貧攻堅考察,認定了辣椒和柚子產業。經過論證,當地政府決定將之作為扶貧攻堅重點產業進行推廣。
『團結村計劃2017年從貧困村出列,這是任務,也是使命!』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變幻的是時空,不變的是宗旨。82歲的黃大發依然行走在巡渠、護渠的道路上,『面對黨和人民的信賴,我時時刻刻都懷著一顆感恩之心,一定要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乾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參考來源:新華網)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多部門聯動 道外區再拆4.4萬餘平方米河湖『四亂』2021/09/09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