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21日電(記者 陳聽雨) 11月21日,科學技術部在北京舉行新聞法發布會,發布了『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7年度報告』。本次報告選定『「一帶一路」生態環境狀況』和『全球典型重大災害對植被的影響』兩個專題開展了監測分析。
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主任王琦安表示,中國逐步建立了氣象、資源、環境、海洋和高分等地球觀測衛星及其應用系統,其觀測能力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中國在環境、資源和減災等方面對地球觀測數據的需求。同時,作為地球觀測組織(GEO)的創始國和聯合主席國,通過GEO合作平臺,中國向世界開放共享其全球地球觀測數據,並努力提供相關的信息產品和服務。
『這一工作充分彰顯了我國遙感科技界對服務人類社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解決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積極態度和重要貢獻。我國科學家通過在這一領域的持續研究和創新,取得了新的技術突破,帶動了相關領域的發展,謀得了全球合作的主動性,提昇了話語權,擴大了國際影響。』王琦安稱。
『一帶一路』生態環境狀況
在『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7年度報告』中,『「一帶一路」生態環境狀況』專題生成了國際首套2015年全球30m土地覆蓋數據集,可作為『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生態環境動態監測評估的基准。通過11種『一帶一路』區域定量遙感數據集產品和24個用於生態環境遙感監測的指標,對『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的生態環境與發展潛力,以及陸路交通和重點海域海洋災害狀況進行了監測、分析與評估。相關成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規劃方案制定提供現勢性和基礎性的生態環境信息。
該專題研究認為,首先,『一帶一路』沿線陸域不同地區地帶性氣候資源稟賦差異懸殊,生態系統結構差異明顯。其次,沿線區域水分收支空間分布不均。第三,陸域太陽能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受緯度影響為主,地形和雲量影響為輔。第四,選取的『一帶一路』23個重要城市區域的生態環境狀況、發展現狀水平和發展速度呈現不同特征。第五,經濟走廊的通行能力與區域人口密度、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和自然環境條件等高度相關。此外,專題還分析了在『一帶一路』重點海域,災害性海浪和臺風災害以及海面高度異常對經濟通道中海域的影響。
報告針對區域、廊道與節點城市規劃建設提出了建議。首先,科學謀劃城市及交通基礎設施欠發達地區的未來發展戰略,以交通樞紐和城市區域合作園區建設統籌為突破口打通制約『互聯互通』的關鍵薄弱環節,有效帶動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
其次,以生態環境保護和水資源承載力為制約因素,科學制定『一帶一路』區域產業發展規劃,兼顧生產生活用水和生態用水間的平衡,有效保護陸地生態系統,維護水資源安全。
第三,加大政策扶植,科學布局『一帶一路』陸域太陽能資源開發,帶動國際應對氣候變化行動。
全球典型重大災害對植被的影響
『全球典型重大災害對植被的影響』專題則聚焦重大災害對陸地植被的影響,利用全球陸表特征參量系列產品,對1982-2016年間11個典型的森林火災、旱災、水災與地震災害事件對植被的影響及災後植被遙感參數變化過程和時空差異進行分析,評估了植被對不同災害類型響應的差異性以及人工乾預在災後植被恢復中的作用,可為自然災害防治與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與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專題分析表明,首先,全球植被變化受全球氣候變化、人為活動、重大自然災害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相對於全球氣候變化和人為活動的擾動而言,重大自然災害事件對植被的影響往往是局部的、離散的,同時具備突發性和破壞性的特點。
其次,葉面積指數等植被遙感參數對重大災害造成的植被狀況變化響應敏感,這些高頻率、長周期過程參數數據可有效研究重大災害的植被響應與恢復過程。
第三,人工御災措施與災後乾預有助於減輕災害對植被的影響,促進災後植被的恢復。
據了解,根據科技部總體部署,國家遙感中心組織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清華大學以及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國內優勢科技力量,共同開展了2017年度報告的編制工作。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已連續五次對外公開發布,圍繞全球生態環境典型要素、全球性生態環境熱點問題和全球熱點區域這3大類主題開展了一系列的遙感監測與科學分析,陸續發布了『一帶一路』生態環境狀況、陸地植被生長狀況、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陸表水域面積時空分布、大型國際重要濕地、城鄉建設用地分布狀況、非洲土地覆蓋、中國-東盟生態環境狀況等8個專題系列共13個報告,為應對全球變化、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橕。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多部門聯動 道外區再拆4.4萬餘平方米河湖『四亂』2021/09/09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