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歸博士回鄉養牛種桔子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謝洋實習生毛志成蔣正春
誰也沒有想到,通信專業畢業的海歸博士,有一天會轉型乾起養牛種桔子的『土差事』。
潘小波人生的巨大轉折是因為一個微小的際遇——一次品嘗牛排的經歷。
2006年,潘小波從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畢業後,在深圳的中興通訊公司任職。2009年,他開始擔任外包經理,被外派到10多個國家,建設通訊基站,年薪50多萬元。有一次,在巴基斯坦品嘗牛排時,他驚訝地發現,那裡牛肉的味道竟如此不同,『一塊0.75公斤的牛肉,味美多汁,只需要人民幣50元左右。』而在國內,他從市場上買到的很多牛肉都被注過水,失去了那股純正的『肉味兒』。
2013年7月,潘小波毅然辭職,卷起褲腳回到家鄉廣西桂林市永福縣堡裡鄉波塘村,做起了肉牛的生態養殖。
為了建養殖場,一個月他瘦了17斤
剛剛回村那陣子,鄉親們都懷疑潘小波是乾了什麼壞事逃回來了。妻子和父母懷疑他是一時衝動:『你工作得好好的,突然搞什麼養牛,讓別人怎麼想?』
潘小波掂量得很清楚,返鄉創業肯定是一個冒險的舉動,但生態養殖是大有空間的。當時,國內的食品安全問題一度很突出,地溝油、塑料大米、三聚氰胺等事件讓老百姓感到擔懮;另一方面,每次潘小波的父母去深圳探望他,都會帶上老家的土豬肉、土雞蛋。
一個想法在他腦中萌發,既然自己喜歡吃牛肉,不如回老家養幾頭牛吧。這樣至少可以讓自己和家人吃得安全、放心。他頂著父母的反對、周圍人的不解,回到了距離桂林市區70多公裡的波塘村老家,開始了全新的創業征程。
面對完全陌生的領域,為了盡快掌握相關的養殖信息和技術,潘小波返鄉後沒少向市、縣的相關部門尋求幫助,向市縣兩級團委諮詢爭取青年創業政策,向畜牧業的行家尋求技術支持,同時去周邊一些養殖場參觀求教。為了設計建造好養殖場,一個月下來,他整整瘦了17斤。
潘小波堅持純天然喂養,杜絕飼料。為了讓牛吃得健康,他專門從南寧收購玉米稈,連著玉米包,一起打碎了給牛吃,『青貯飼料的營養價值高,而且玉米稈中還有天然糖分,我還給它們配了一些蛋白粉、鈣片、啤酒渣、豆腐渣、紅薯藤、花生藤等。放在一起經過發酵,還可以產生益生菌,促進牛的消化吸收,而且牛糞的肥力也更好。
潘小波做過測算,一頭牛一天要吃四五十斤食物,一天可以長兩斤。
每天早上8點,潘小波開著車去離家兩公裡的養殖場。為預防把鞋上的細菌帶進去,潘小波會先用加了碘的水倒在鐵欄門前的入口墊上,腳在上面踩踏後,推著草料便進入養殖區。
一進入牛欄,牛便伸出頭搖一搖,像招呼自己的老朋友。偶爾有活潑的小牛,一躍跨過圍欄,來到他的身邊,享受他溫柔的撫摸。潘小波說,如果家裡沒有事,他幾乎整天都泡在養殖場,『看看它們吃得好不好,清一下牛糞。』海歸博士成了一名名副其實的『牛仔』。
一斤貴上五六元還不愁賣
走進桂林永福縣堡裡鄉波塘村欣欣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沿途兩邊都是砂糖桔,養殖場背靠一片大山。與一般養牛場不同,它有著更寬大的場地,牛可以充分活動。這一片養殖場地,是潘小波向村委集體村民租借的,一期場地10畝,二期有500多畝。目前,牛場裡的品種有栗木寨、安格斯、夏洛萊、西門塔爾等,共50多頭牛。潘曉波計劃用兩年的時間,將養殖規模擴大到300頭。
潘小波還記得,他第一次去牛市場看牛的情景。早上5點,桂林兩江牛場開市,滿滿的牛群讓潘小波看花了眼,『看到這頭牛肥,那頭牛肚子大,架子大就覺得好,就想買。』經過牛販朋友的指導,潘小波纔知道,看牛得看屁股旁邊的兩塊肉,夠不夠紮實。好牛一般前肢要比後肢短,牛鼻子比較方一點。
當真正開始養第一批牛,潘小波又遇到了困難,在應激反應期階段,牛突然變瘦了,一斤一斤地掉膘。潘小波看著牛不吃東西,還不停地拉稀,心痛不已。那段時間,他索性天天都住在牛場裡,半夜裡醒來就舉著手電筒去看牛。後來在畜牧局的專家指導下,纔度過這個難關。
潘小波的牛一般會整頭賣,由於飼養中沒有添加任何抗生素,牛肉吃起來口感好,這為他在桂林本地打出了一定的名聲,除此以外,他還通過桂林牛業協會的朋友,結交了廣東、福建的牛肉商販,把牛肉賣到了省外。雖然潘小波的牛肉一斤會貴上五六元,但是供不應求。2015年年底,他第一次大規模地賣掉了150多頭牛,營銷額140多萬元,利潤達30萬元。
100多人的生態種養培訓教室擠進200多人
堡裡鄉是一個傳統的農業鄉鎮,主要生產棕櫚片、香菇、木耳、小河魚、羅漢果、砂糖桔等。在養牛過程中,潘小波發現,如果用牛糞做肥料種砂糖桔,不僅可以減少三分之一的化肥錢,而且種出來的果子,不像化肥催長出來的那種『雞蛋黃』,色澤是紅紅的,每公斤售價也比原來提高0.6元?1元。
潘小波算了一筆賬,一戶只要養兩頭牛,便可以讓這種生態種植模式循環起來。一開始,他向鄉親們提議時卻碰了一鼻子灰。一些農民認為,自己用化肥種得好好的,何必那麼麻煩。
潘小波沒有急著反駁,他要用農民看得到的成效,把生態養殖推廣到一家一戶去。通過初中同學,潘小波認識了波塘鄉羅田村的村委主任韋水平。這個人曾帶動羅田村集體種植沙糖桔,而且作為村委主任,他的眼界也比較廣,比普通農民更容易接受生態養殖的觀念,潘小波決定從他身上突破。
農事閑餘,潘小波經常往韋水平家裡跑,農村人在一起就喜歡喝酒,潘小波就陪著他喝,二兩多的杯子,他經常被灌十幾杯米酒,喝醉了大家都高興,一來二往,潘小波和韋水平之間的隔膜漸漸消融了。
在潘小波的鼓動下,韋水平用潘小波牛場的牛糞種沙糖桔。一年下來,韋水平家的沙糖桔色澤好、甜度更甜,不但賣得快,而且也比別人家賣得貴。當地不少農民眼見為實,開始心動了。
在團桂林市委和團永福縣委的幫助下,潘小波舉辦了農業生態種養培訓班,100多人的培訓教室,一下子來了200多人。培訓結束,潘小波又邀請農民去他的沙糖桔種植基地參觀。
2016年,通過售賣牛、砂糖桔、牛糞,潘小波創收200多萬元。有目共睹的銷量,讓潘小波的威望逐步提昇,15戶村民開始跟著潘小波學肉牛養殖技術,其中有5戶貧困戶。為了解除群眾的後顧之懮,他不僅讓村民來牛場選牛,還幫助他們找銷售渠道,帶領群眾一起增收致富奔小康。
在市、縣兩級團委的牽線搭橋下,潘小波和許多創業青年建起了『朋友圈』,交流創業經驗後,他的眼光放得更遠了。如何提昇牛肉的附加值,成了他思考的問題。經過考察,2016年年底,潘小波決定和柳州的一個做牛肉乾的朋友合作,用自己調制的調料醃制,炭火烘乾,制成牛肉乾。他還運用『農村淘寶』平臺走線上銷售,並將產品推廣到了中國工商銀行的積分兌換平臺,一天能售出牛肉乾一兩百包。
現在的潘小波格外忙碌,除了照看牛場裡剛出生的小牛,還在著手注冊商標、組建『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申請肉牛有機認證。作為桂林養牛協會的副會長,他是5個協會副會長中養牛最少的一個,『按數量我拼不過他們,我只能堅持生態的養殖方式,打造我的品牌,以質和技術取勝。』
下一步,潘小波計劃推動堡裡鄉的生態旅游開發,將生態養殖的優勢轉換成吸引游客的一個亮點,同時又可以推動餐飲業、民宿等行業創收。
『土壤承載了人類太多的期冀,超負荷工作太久了。』潘小波要做的,就是從自己的百來頭牛開始,恢復最原始、無污染的耕作與養殖。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多部門聯動 道外區再拆4.4萬餘平方米河湖『四亂』2021/09/09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