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微小衛星
位於上海張江園區的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是一個神秘的地方。進門的『衛星牆』上『掛滿』了已發射上天的約20顆衛星模型,包括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天宮二號』伴隨衛星、碳衛星等『明星級』小衛星。
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來到這裡,揭秘『小衛星家族』背後的故事。你可能無法想象,小衛星背後,是一個平均年齡僅31歲的青年科學家團隊。
衛星不一定都是『大個子』
與傳統觀念上的『大衛星』相比,微小衛星身材較為嬌小。
2015年3月30日,我國首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發射成功。這顆衛星從原先的幾噸『瘦身』到800多公斤;原本十幾個分系統需要20多臺計算機控制,現在優化為1臺,大大提昇了衛星的運行效率。在『瘦身』過程中,采用的新技術佔比超過70%。
『小衛星』到底『小』到什麼程度?2016年與『天宮二號』一起發射的『天宮二號』伴隨衛星,體積相當於普通筆記本電腦攤開時的大小。它可以對大型飛行器進行探測及狀態監控。『就像我們在電影《星球大戰》裡看到的飛船旁邊的小衛星那樣轉。』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微納衛星研究所副所長、『天宮二號』伴隨衛星主任設計師曹金說。
只有50公斤重的『天宮二號』伴隨衛星目前已圓滿完成『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組合體伴飛觀測、紅外全景成像等多項新技術試驗。
『原來的衛星一般是比較大的。但是,小衛星是科學創新發展的趨勢。』曹金說,今後隨著智能化和衛星集成度越來越高,微小衛星就會像北斗導航衛星一樣,從原來的幾噸重量『瘦身』到幾百斤。
會『跳舞』的碳衛星
不僅在體積、重量上『瘦身』,年輕的衛星團隊還希望在技術上賦予『微小衛星』更多突破點。
『會跳舞的衛星』是中國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的昵稱。研制過程中,科學家們用『會跳舞』來形容這顆碳衛星在監測二氧化碳過程中所呈現的動態運行軌跡。
與以往只用單一對地姿態探測地球的氣象衛星不同,碳衛星采取了幾種觀測模式交互進行的方式。一會兒啟用耀斑觀測模式,利用太陽在海面的鏡面反射提高信噪比,獲取海面上空的二氧化碳數據;一會兒啟用天底觀測模式,利用地面的漫反射特性開展地面二氧化碳的觀測;一會兒啟用目標模式,用於跟蹤地面的特殊目標(如源排放區),在約9分鍾的飛越目標區觀測期間內,這一模式可提供對觀測點的大量觀測數據。
觀測的過程中,碳衛星要不斷調整『姿勢』,跳起『太空華爾茲』。
它是世界上第三顆提供二氧化碳數據的衛星,在研制初期,沒有模式可供借鑒。儀器是新的,衛星也是新的。『研制上的困難主要來源於觀念,要不要做這個衛星?要不要突破?』碳衛星副總設計師張永合說,研制過程大概持續了6年,通過項目的不停優化、商討,最終碳衛星在2013年取得關鍵技術的突破。
2011年接手碳衛星總體設計時,年輕的設計團隊大膽提出了『讓衛星跳舞』的主意,並朝著這個艱難的目標前進。碳衛星的研發有助於提高我國環境氣候的研究水平和國際話語權,同時也有利於向老百姓解釋當下的霧霾等現象。
每個人都能夠擁有自己的衛星?
『我們現在一年發射15顆到20顆衛星不成問題。』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北斗導航衛星總設計師林寶軍自豪地說。在研究院藍色的『太空牆』上寫著幾個大字——只要堅持,夢想還是可以實現的。
從過去幾年纔發射一顆衛星,到現在一年可以發射15顆到20顆衛星;從衛星平臺研制『跟跑』歐美國家到『領跑』世界,青年科學家團隊正在不斷突破現有技術,創造奇跡。
去年12月,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在中科院率先行動,成為首批四類機構改革驗收中唯一全票通過且排名第一的單位。改革持續了26個月,其間發射了13顆衛星,佔到該研究院成立14年發射衛星總數的68%。
更多、更小、更輕的衛星,是未來的發展目標。
曹金說,以後的目標是衛星小到『能用手拿』,『我們有一個想法,就是未來讓每個人都能擁有一顆自己的小衛星。』曹金認為,未來30年,人們很有可能可以通過自己的小衛星與太空對話,就像使用手機一樣方便。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多部門聯動 道外區再拆4.4萬餘平方米河湖『四亂』2021/09/09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