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賀田模式』創建人勞光榮:百姓說好最光榮
2017-11-12 20:26:33 來源:央視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央視網消息:『盡管我們村地處偏遠,沒有自然景點,但我一定要把習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貫徹到底,把村裡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村民的錢袋子更鼓起來!』來自基層的十九大代表、浙江省賀田村黨支部書記勞光榮堅定地說。

  從浙江省衢州『第一乾淨村』到農村垃圾分類『賀田模式』名揚海內外,從勞動模范到黨的十九大代表,24年裡,浙江省龍游縣賀田村村支書勞光榮用行動詮釋了『最美』村支書:『村乾部的工作不僅要用腦袋想出來,更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腳走,踏踏實實地做出來。』

  『賀田模式』創建人勞光榮。圖片來源:中新網

  首創『賀田模式』推進『五水共治』

  1993年,40歲的勞光榮出任浙江省龍游縣賀田村黨支部書記。然而擺在他面前的卻是個『爛攤子』:垃圾亂扔,環境又髒又差;更為糟糕的是村裡偷盜成風,山上的竹林經常被偷伐。那時,賀田村是一個窮山村。『集體經濟「空殼」,村民除了山林外沒有其他經濟來源。』勞光榮說。

  勞光榮上任後『嚴肅村紀』,他召開黨員大會,專門討論制訂了禁止偷盜山林的村規民約,對盜伐林木行為給予重罰,即給每個村民分1斤饅頭和放映12場電影,處罰折合現金達3000多元。村規公布不到一周,就有村民舉報,有人偷砍了她家的毛竹。勞光榮帶領村乾部前往處理,村規面前,偷伐者只好承認錯誤,接受處罰。

  經過先後5次這樣的處理,之後再沒有發生過一起偷盜竹木事件,村民管理山林的積極性也迅速高漲,村民收入有了基本的保障。在此後,村規民約成了勞光榮治村的法寶。村裡的乾部告訴記者,從那時起到現在,賀田的村規民約經過3次修訂已增至29條。在賀田村山上,毛竹的立竹量達到每畝160?180根,山林也由村民的副業變成了主業之一。

  緊接著,勞光榮又開始了改變村容村貌的清潔行動。通過不斷實踐,勞光榮發現僅通過撿垃圾還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村莊環境,關鍵是要改變村民亂扔垃圾的習慣,以制度提昇群眾文明素質。勞光榮教村民如何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何給垃圾分類、區別處理。

  勞光榮和村民們一起檢查水質。圖片來源:中新網

  為推動工作落實,勞光榮將全村劃分為5個責任區、23個垃圾投放點,要求農戶每天上午6-8點將有害垃圾投放到指定點,農村保潔員每天上午9:30前清運完畢。同時,賀田村為每個農戶配備了2個垃圾桶,每月為農戶發放10只垃圾袋,並對每只垃圾袋進行二級編碼,一級代碼表示衛生責任區(賀田將全村劃分了五個責任區),二級代碼表示戶主代號,比如1區-1即指村書記勞光榮。垃圾袋編碼後,就像是給垃圾袋貼上了『身份證』,做到了『見袋知人』,方便了檢查督促,一是檢查農戶是否按要求進行分類了,二是檢查農戶是否按要求定點定時段投放了。

  這項『垃圾源頭分類可追溯』機制的建立,大大提高了農戶主動分類、按時投放的自覺性。又按計劃開展每個月不定期的衛生大檢查,檢查內容細化為室內衛生、庭院綠化、房前屋後、牲口圈養、垃圾分類五個小項,並實行專人專項檢查,測評結果公布上牆。幾個月實施下來,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環境衛生的大變化。這些可喜的變化反映出賀田村的清潔工程已經走上了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終於,『垃圾源頭分類可追溯、減量處理再利用』的衛生保潔機制慢慢形成了,並被領導和媒體總結後稱為農村清潔工程的『賀田模式』,勞光榮也得了『垃圾支書』的外號。

  順應新期待著力惠民生

  環境變好了,村莊變美了,但在勞光榮心中,還想讓村民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建設老年公寓成為勞光榮的心事之一。

  村集體經濟薄弱,為了老年公寓項目,勞光榮四處奔走。在爭取上級有關部門支持的同時,村民投工投勞,黨員和外出經商者慷慨解囊,終於湊齊了上百萬元工程費。因此,勞光榮也得了『討飯書記』的名號。

  項目開工後,他像自家蓋新房一樣每天在工地跑上跑下。經過8個月緊張施工,這座集老年公寓、老年活動室、老年棋牌室、殘疾人康復室、衛生室於一體的大樓終於在2011年11月結頂。看著自己多年的夙願變為現實,想到那些老人在村裡有了家,勞光榮喜笑顏開地從工地回了家。目前,賀田村235名60歲以上的老人和59名殘疾人都可在老年公寓享受到醫療衛生、文化娛樂和鍛煉身體等服務。

  越來越乾淨的村莊。圖片來源:中新網

  『只要肯乾,白手起家也能創下家業。精打細算,家裡日子纔會越過越好。』在村莊建設中,勞光榮不愧是一個優秀精明的當家人。村裡綠化,直接買苗木是一大筆開銷。勞光榮就發動村民就地取材,上山挖苗木移栽,僅此節省投入40多萬元。村裡的燈光球場需石料填方,勞光榮想出低價購買龍麗公路隧道建設的廢石回填的法子,不僅質量有保障,還節省了2萬多元費用。在他的精打細算下,『家業』一項項辦了下來。

  2008年村裡組織農戶前往遂昌考察紅提種植,至目前,已有10餘戶農戶種植40多畝紅提,並組建了合作社,村民增收明顯。2011年,村裡組織去了金華市磐安縣管頭村參觀考察,為發展鄉村旅游探路。『我們擁有「大街鄉國家級生態鄉」和「賀田村國家級生態村」這兩張「金名片」,一定要利用好生態資源,搞鄉村旅游,使大家真正從環境中得利,並把村集體經濟搞上去。』2012年,賀田村發動農戶創辦了農家樂,如今賀田村已成為省級農家樂特色村。

  『總書記給我們的小康之路指明了方向,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無」中也能生出「有」!』勞光榮興致勃勃地講起了未來計劃,『只要我們的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藍,那些去多了大景點的游客一定會注意到我們這個安靜、乾淨的小村莊。相信一些老年人也會喜歡我們這裡。』

  對於未來村民增收的願景,勞光榮信心滿滿:『肯定會像習總書記說的那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責任編輯:孫宇
【專題】中國夢·大國工匠篇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