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天從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獲悉,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將於8日從上海啟程,乘坐『雪龍號』到達南極羅斯海,在羅斯海西岸的難言島進行我國第五座南極考察站建設的前期工作,並組建國家南極觀/監測網,對南極地區大氣、冰雪、海洋等環境開展業務化監測。『雪龍號』總航程約3.6萬海裡,預計明年4月返回上海。
羅斯海被喻為天然實驗室
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領隊、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表示,此次科考任務較重,第五座南極考察站建設的前期工作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國在南極有長城、中山、泰山、昆侖4個科考站,其中長城站和中山站是常年考察站,泰山站和昆侖站是季節性考察站。第五座考察站屬於常年站,與季節性站點相比,規模更大,具有綜合性、多學科科考功能,建設任務艱巨。
從第29次南極科考開始,我國就開始現場選址工作。經過現場勘測和專家論證,我國政府決定將第五座南極考察站設在難言島,計劃2022年建成。這座島位於羅斯海海域的維多利亞地特拉諾灣,是國際科考熱點區域,附近有美國、德國、意大利、韓國等多國考察站。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孫波介紹,第一支在島上越冬的考察隊覺得那裡的美景難以言說、環境的艱苦也難以言說,故取名『難言島』。在認識地球系統中能量交換、物質交換、圈層相互作用以及理解全球氣候變化方面,羅斯海被科技界喻為『天然實驗室』。南極最大冰架——羅斯冰架就在那裡,是南極海洋與陸地相互作用的重要區域。在此建常年考察站,將推動我國南極科考進入國際前沿地帶。
進一步勘測完成具體選址
如今,我國已將站址范圍縮小為難言島南部,但具體位置尚未確定。此次科考將進一步勘測,包括水下地形測繪,完成選址工作。隨後,考察隊將在站址處建造臨時碼頭、獨立供電、海水淡化、垃圾處理等設施,卸貨550噸,為考察站建設做好前期工作。
國家南極觀/監測網的建設也是重點任務。楊惠根說,我國要在南極氣候變化、生態環境等方面有更多話語權,在南極環境治理上發揮更重要作用,就必須開展大范圍業務化監測,還要注重規范性和可持續性,從而進行可靠的歷史數據比對,發現南極環境變化趨勢。據悉,國家南極觀/監測網的建設將覆蓋長城站、中山站區域和南大洋部分海域,還將利用『雪鷹601』固定翼飛機對中山站附近的埃默裡冰架進行航空觀測,采集冰架與海洋相互作用的數據。
南極考察站站區的環境整治工作,是此次南極科考任務之一。據介紹,科考隊員在南極的生活用水需經生化處理達標後纔能排放到海洋中,所以對清潔用品要求很高,不能含有磷和其他有害環境的成分,須可快速生物降解。為此,從2002年8月起,我國南北極考察站、考察船全面使用安利產品,取得了很好的環保效果。(俞陶然)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多部門聯動 道外區再拆4.4萬餘平方米河湖『四亂』2021/09/09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