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雙十一"將至,網購新"玩法"背後有多少"套路"?
2017-11-06 09:16: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杭州11月5日電 題:『雙十一』將至,網購新『玩法』背後有多少『套路』?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 張璇 陳曉波

  預售、定金膨脹金、滿減紅包、直降紅包……『雙十一』將至,各大電商平臺的促銷活動不斷翻陳出新。與往年相比,不少『剁手族』直呼『規則更復雜』『數學不夠好,真心玩不轉』。

  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促銷活動背後,消費者到底能有多少實惠?網購可以更安心了嗎?

  『買買買』,考的不僅是數學

  今年的『雙十一』,買家不僅要『拼手速』,還要『考腦力』。記者注意到,淘寶官方給出的『雙十一』攻略裡,促銷節期間各種名目的活動就有14種;京東則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主題購,且多以10至30元定金為主,成1.5至3倍翻倍;蘇寧易購的消費者可以通過玩游戲的方式賺紅包……

  來自成都的消費者許女士研究促銷規則多日。她發現今年一些平臺的定金膨脹金要靠搶。『只有在指定時間內前多少名的纔有機會翻倍……每年的規則都不同,一個電商平臺上就有好幾種「玩法」,數學已經不夠用了。』許女士說。

  今年已是『雙十一』的第9年。浙江大學教授金雪軍認為,『雙十一』營造了國內一年一度的『消費狂歡』,其影響力也逐漸擴大到全球。但在國內市場,其中違法違規行為多有發生,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而且破壞了網購的生態環境,需要『剁手族』們擦亮眼睛。

  中國電子商務投訴與維權公共服務平臺於近日公布的統計顯示,『雙十一』後一個月內是消費投訴高峰期,數量也呈現逐年上昇趨勢,其中2015年同比上年增長18.60%,2016年同比上年增長26.27%。

  新『玩法』背後有哪些老『套路』?

  假冒偽劣、虛標原價、刷單炒信、誤導宣傳……這些都是往年『雙11』常見的『騙局』,今年又有哪些『套路』需要額外注意呢?

  ——預售模式『坑』不少,規則不清『陷阱』多。預售模式出現,較好地解決了『雙十一』當天由於流量過大導致的系統癱瘓,同時也給商家更加精准的銷售預估,庫存准備。

  但有業內人士指出,消費者可能會遭遇『定金』和『訂金』的問題,一般來說定金不退,訂金能退,各平臺對於『雙十一』規則的設置應當公開、透明,並且有特殊說明,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

  ——線上線下同款商品,質量卻不一樣。很多網友有疑問,為何網上買的紙巾薄很多,同品牌的羊毛衫羊毛含量少很多?業內人士指出,由於一些品牌的貨品在『線上線下』仍未完全打通,就存在電商專供款,『價低降質』。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電商專供』商品與實體店銷售的產品看似一模一樣,仔細看會發現顏色、內件配備或某些功能存在差別。『電商專供』商品一般在服裝、電器、鞋帽、箱包等品類較多,消費者要擦亮眼睛。

  ——贈品不能享受常規售後服務。不少網友都買過『買一贈一』的商品,例如買冰箱送電飯煲,然而電飯煲壞了卻被回復贈品無保修。

  浙江政法聯律師事務所律師巫瓊妮表示,《網絡商品和服務集中促銷活動管理暫行規定》明確,網絡集中促銷經營者在促銷活動中銷售、附贈的商品,應符合《產品質量法》的規定,不得銷售、附贈國家明令禁止銷售的商品,不得因促銷降低商品質量。附贈的商品,也應根據相關規定提供『三包』服務。

  ——先漲後打折成『潛規則』。廣東一位賣家告訴記者,為制造低價,不少商家會采取先漲價後降價的方式。比如,某款女裝平時的網絡售價為200元,標示原價為300元,在『雙十一』前商家突然將原價標示為390元,活動為打五折,實際銷售價格為195元,比平常售價只低5元。

  曹磊同時提醒,『雙十一』等電商大促期間往往是網絡詐騙活躍期,各類詐騙如釣魚木馬、中獎詐騙、退款詐騙、貨到付款詐騙、秒殺詐騙等層出不窮。消費者要注意保護個人信息,並避免貪小失大。

  打假在行動,網購陷阱需提防

  近日,國家質檢總局執法司下發《關於開展『雙十一』消費品電商領域執法打假集中行動的通知》,決定從10月25日至11月15日在全國開展『雙十一』消費品電商領域執法打假集中行動。

  針對網購仍存在防不勝防的消費陷阱,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助理研究員周輝建議,在『雙十一』這樣的促銷節點,消費者需特別注意網購過程中的流程和細則。如果遇到網購商品或服務質量等問題,可通過協商、尋求工商部門或其他第三方維權機構幫助,遇到網購欺詐的應及時舉報維權。

  各地消費者協會也適時發布消費警示,提醒消費者提高警惕、謹防網購陷阱。山西省消協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消費者協會搭建了電商消費維權綠色通道平臺,並逐步與全國各級消協對接。消費者如果在網購過程中遇到合法權益遭受侵害的情況,可以直接向當地消協投訴,並通過維權綠色通道平臺解決消費糾紛。

  一些專家認為,近年來國家不斷出臺法律法規淨化網絡環境,一些平臺的自律也逐步跟上,消費者素養不斷提高,消費逐漸回歸理性,多重因素促使網購環境已開始向好。同時,治理網購亂象仍需政府相關部門、企業、消費者共同努力,在做大『增量』的同時,還要不斷『提質』。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