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圖:張芳曼
新時代鄉村如何振興(聚焦十九大報告·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④)
本報記者高雲纔
核心閱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鄉村振興戰略這一新提法應如何解讀?『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意義何在?如何喚醒農村沈睡資產?本報就此采訪了相關人士。
農業農村如何優先發展?
實現『三不、兩零、一全』目標,優化農業主體功能與空間布局
農業農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新時代越來越迫切。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表示,要清醒看到,當前農業依靠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方式沒有根本改變,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的趨勢尚未有效遏制,綠色優質農產品和生態產品供給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
優先發展,農業綠色發展是基石,需要加大力度,實現『三不、兩零、一全』的綠色發展總體目標。具體來說,就是耕地數量不減少、耕地質量不降低、地下水不超采,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秸稈、畜禽糞污、農膜等農業廢棄物全利用。同時從資源利用、產地環境、生態系統、綠色供給等方面,按照中央的要求,將農業綠色發展總體目標細化為到2020年的具體目標和到2030年的遠景目標。
優先發展,統籌規劃是保障,需要實現農業主體功能與空間布局科學合理。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表示,要圍繞解決資源錯配和供給錯位的結構性矛盾,落實農業功能區制度,建立農業生產力布局、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利用管控、農業綠色循環低碳生產等制度和貧困地區農業綠色開發機制。
優先發展,需要多措並舉協同推進。宋洪遠說,在資源保護與節約利用上,建立耕地輪作休耕、節約高效農業用水等制度,健全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在產地環境保護治理上,緊扣農業投入品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問題,建立工業城鎮污染向農業轉移防控機制,健全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減量使用制度,完善秸稈、畜禽糞污等資源化利用制度,建立廢舊地膜和包裝廢棄物等回收處理制度。在修復農業生態系統上,推進草原生態保護與恢復,加強水生生態保護修復、林業和濕地養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