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調查顯示新時代家庭教育面臨多重挑戰 亟需『智慧愛』
2017-11-02 16:35:26 來源:國際在線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鍾磬):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生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一環。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日前,以《新家庭,智慧愛》為主題的2017年家庭教育國際論壇在杭州舉行,旨在探討當今時代如何讓家庭教育更科學、更智慧,本屆論壇由中國教育學會主辦,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和杭州市上城區教育局承辦,新教育研究院協辦。論壇舉行期間,多個研究團隊發布了家庭教育調研數據,探討在互聯網高度發達和二孩政策的『新時代』背景下,家庭教育所面臨的變化與新挑戰,以及應該如何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

  教育期望水漲船高,擇校補課停不下

  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上海家長教育期望、家庭教育支出及『擇校』行為最新報告(2017)》的調查顯示:盡管上海的義務教育水平遠超其他地區,但家長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追求依然呈現白熱化狀態。2017年,上海市民對子女未來學業的期望,大學本科58.0%、研究生26.3%、博士5.7%,相較於2016年在大學本科、研究生等數據分別提昇了6.2%、4.0%,本科以下明顯下降。

  『擇校』方面,初中階段,家庭年收入10萬以下的孩子就近入學71.3%,公辦擇校為4.8%;家庭年收入在25.1-30萬的孩子,就近入學為9.7%,公辦擇校為71.0%。高中以下學歷的家長,小學階段就近入學為73.1%、公辦擇校為22.2%;研究生學歷家長的孩子就近入學比例僅為5. 6%,公辦擇校為72.2%。

  課後補習,2017年比例佔到了總體的33.9%。初中階段,家長教育期望為高中、大專、本科、碩士和博士的,孩子補習的比例分別是20.0%、44.4%、81.4%、92.3%。高中階段,家長期望孩子為大專、本科、碩士、博士的,補習分別為25.0%、81.7%、96.0%、96.7%。可見,家長期望越高,孩子補課時間越長。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楊雄指出:過高的教育期望,導致了擇校與補習行為。事實上,家長所追求的,不僅僅是教育質量本身,更是希望通過教育來達到代際地位傳遞,以及向上流動的功用。這裡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加重孩子的學業負擔的同時,也使得教育資源的不平等進一步加深。

  少兒健康隱患的20個數據

  『不吃早餐的孩子越來越多。過去是沒有時間吃,現在是不想吃,在路邊攤吃的也越來越多。』 ——第二組數據來自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該中心少兒研究所所長孫宏艷帶來了關於少年兒童健康隱患的20個數據。2004年和2016年兩次調查比較,從飲食、睡眠、運動、休閑、衛生、健康等六方面,調查數據顯示:每天吃早餐的少年兒童為64.4%,比2004年少了12.6%;不吃早餐的原因,2004年的主要是客觀原因,沒時間,上學遠或早;但2016年的第一原因主觀原因,不餓,不想吃。因情緒不好就大吃或不吃的佔30%,增加了5.9%,因學習壓力大不想吃的增加了6.6%。另外,吃飯時被父母批評的佔34.6%,比2004年增加10.5%。

  睡眠方面變化不大,每天睡眠不足9小時的增多了,平時睡9小時及以上的僅43.9%,較2004年減少13%。周末睡足9小時的達72.3%,但是仍然比2004年少了12.2%。

  運動方面,中小學生體育課能達到國家規定的每周3節及以上比例為64.8%。所有學校都達到每學年至少組織一次全校運動會,但是參與運動會競賽項目的學生不足七成。在課間,學生懶得出去活動2016年是80.1%,不出去的是19.9%,比2004年增長了4.1%。比較好的數據是,學校的運動會和體育課比2004年的比例高了不少,每學年組織過一次運動會的有48.5%,組織過兩次的有35%。但是,運動的目的更加功利與被動。為了體育課積分或減肥等的比例增高,不愛運動的主觀因素上昇,如不喜歡運動、不懂運動方法、太麻煩太累等等。

  祖輩參與教養,對兒童心理與行為的影響未引起重視

  第三組數據,是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的《中國城市家庭教養中的祖輩參與問題研究——基於6城市的調查》(2017年4~6月)。在北京、蘇州、廣州、哈爾濱、成都、鄭州6個城市的問卷調查,有近八成城市家庭存在祖輩參與兒童家庭教養的現象。在0-3歲為77.7%,3-6歲為72.9%;小學階段仍達60.1%。36.5%的家庭中有從原居住地流動到孫輩居住地的『老漂』祖輩;有16%的兒童被送到祖輩居住的地區接受祖輩教養。

  根據兒童父母報告,祖輩參與的內容上,主要以生活照料為主,佔84.3%;祖輩參與了兒童『學業管理』的只佔12%;參與對兒童『行為規范和習慣培養』的佔37.9%;祖輩給予了兒童『心靈關懷』的40%;參與了對兒童『陪伴』的佔39.9%。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岳坤指出,這個由兒童父母報告所得來的數據應令我們反思:許多家庭或許仍未對在為提供兒童『生活照料』過程包含的教育內容有足夠認識,因此祖輩所參與的教養活動的范疇和影響可能被低估。

  祖輩和父輩對0-6歲兒童的教養,按照各自參與程度不同劃分為四種家庭教養模式,不同模式對兒童當前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問題行為』兩方面的影響:接受『父母為主,祖輩為輔的聯合教養』的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最好,而問題行為也最少;其次是接受『單一的父輩教養,祖輩基本不參與教養』的兒童;第三是『祖輩為主,父母為輔的聯合教養』;排在第四的是接受『單一的祖輩教養,父母基本不參與教養』的兒童,不僅心理健康狀況得分最低,問題行為也最多。

  岳坤強調,從統計上看,小學期間四種不同教養模式對兒童當前(小學4?6年級)的心理健康和問題行為的狀況影響並不顯著,對比可見,在兒童0-6歲這個階段,家庭中采取的家庭教養模式對其『心理健康狀況』與『問題行為』持續的影響更為深遠。

  家庭教育的誤區:社會轉型的陣痛期

  家庭教育的諸多誤區,是家長們沒有足夠的知識?還是知行難以合一呢?杭州上城區教育局長項海剛在演講中指出,目前家長教養孩子有『三個缺』:缺時間、缺方法、缺能力。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那到底什麼是『美好生活』?什麼是真正的人纔?通過激烈『競爭』做『人上人』是不是『美好』?『人纔觀』的偏差,給整個教育帶來焦慮,這是社會從功利主義轉向以人為本的『陣痛期』。

  臺灣嘉義大學輔導與?商學系主任曾迎新認為:家庭教育,除了理論性、概念性的知識,更需進入到每一個具體的家庭來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不同家庭有不同的具體問題,要怎麼應對?要如何溝通?需要有專業的、持續性的指導和輔導,因為家長聽了課,可能卻不知道該怎麼做,因此,家庭?商和輔導,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家庭關系、家庭成員的相處模式,對個體的心理發展影響很大,這是家庭教育走向深入的關鍵。

  中國教育學會會員、上海炎黃文化研究會齊家教育研究室主任林志敏認為:我們的教育整體上缺乏哲學思考,影響著家長的思維模式:父母常常用『付出』來表示對孩子的『愛』,一些偏差甚至錯誤,常常被『愛』的名義掩蓋——『為了孩子好而付出,就是愛孩子』、『情感上溺愛孩子,就是愛孩子』、『讓孩子處處爭第一,就是愛孩子』。而這樣的出發點,會導致行動上的誤區:錯把遷就當尊重,錯把誘惑當引導,錯把臆測當理解,錯把苛刻當認真,錯把情緒當感情,錯把固執當堅持。

  『付出是一種愛』的教育誤區,給孩子帶來的包括:對情感發展的傷害,當父母以愛的名義把『好』強加給孩子時,孩子的情感體驗是苦澀的;對智能發展的傷害,在道德綁架、情感拖累中長大的孩子,很難建立良好的社會情感,其多元探索的動力會被破壞;對責任發展的傷害,除了『分數責任』,孩子的家庭責任、社會責任都得不到培養;對人格發展的傷害,讓孩子的心靈受到挫傷,找尋生命的意義更加困難。而當把『付出』與『愛』劃等號時,父母就不會因為孩子的不良反應而調整自己,持續走入『愛的誤區』。

  家庭教育:需『愛』與『智慧』同行

  對與家庭教育中哲學思考,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朱永新教授指出,英文的『哲學』源出希臘語philosophia,即『愛』與『智慧』組成,現代家庭教育,需要愛與智慧同行,不能在『愛』的名義下做『反教育』的事。什麼是智慧的愛?朱永新歸納了幾個基本准則:

  第一,智慧愛是有底線、講規矩、守原則的愛。唯有此,纔能避免培養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

  第二,智慧愛是平等、尊重、充分自由的愛。在人格上父母和孩子應該是平等的,只有平等,纔可能彼此尊重,纔能導致父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

  第三,智慧愛是尊重個性,揚長避短的愛。

  第四,智慧愛是理性、冷靜、科學進取的愛。理性意味著有節制,科學意味著有規律。

  第五,智慧愛是身心相伴,共同成長的愛。對於孩子來說,什麼都可以替代,唯有父母的陪伴不可以替代。

  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鹿永建認為:對『智慧愛』的解讀,需要有一個大前提和六種要素:

  第一個大前提,是『家庭建設』。家庭關系尤其是夫妻關系搞得很糟的家長已經是愛的『帳戶』出現赤字,想對孩子好也往往力不從心,就像一個破產的企業主無法給別人提供擔保。而六種要素,包括『三心三力』:安心、童心、關聯心;安心來自平常心;童心來自敏感心、同理心、好奇心、成長心;關聯心來自個體、家庭、學校彼此的共同關聯、共同成長,構築成長的共同體。

  『三力』:第一,流行文化的辨別力:新舊道德與流行觀念,常常是非難辨,但是必須分辨;第二,距離遠近的平衡力:與孩子的心越貼越近,手越放越松;第三,與困難做伴的前行力:與困難失落相伴,向著目標直行。

  近兩年去杭州的人,相信會對司機耐心禮讓行人的細節印象深刻。杭州是怎麼做到的?同樣,2017年5月,杭州上城區頒發了全國第一張『星級家長執照』,上城區的這項家長成長工程,是怎麼推進的?上城區教育局局長項海剛介紹,如同司機需要持證上崗一樣,『星級家長執照』也帶有一定強制性,年輕夫婦領結婚證時,領計生證時,直到孩子上幼兒園、小學,家長都要進入線上和線下的課程學習。這一工程,是希望以一定強制性的『執照』概念,以具體措施,喚醒大家的責任,促進社會形成共識,讓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彼此聯動,真正在實踐中行出『智慧的愛』。

  『智慧的愛』是哲學的概念,生活中每時每刻都離不開哲學。就如同哲學家馮友蘭說,人生的境界有四個層面:自然、功利、道德、天地。我們的愛,需要一層層提昇,走向天地層面的、客觀公正的、無交換意義的、從人生終極意義而來的愛,纔是智慧的愛。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