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十三五』經濟發展的主線,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哪些方面著力?如何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產業優化昇級過程中政府和企業應該如何加力?本報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進行解讀。
經濟質量優勢如何增強?
企業創新技術商業模式,政府提高質量技術標准
自201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至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不是一個新名詞,內涵也越發清晰明確。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十三五」乃至更長時間內,都是中國經濟工作的主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認為,供給側結構性問題,是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之一,是指供給沒有根據需求變化與時俱進進行調整,老百姓更多元更高水平的新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這一矛盾的解決需要長期的努力。
如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趙昌文認為,總體方向沒有變。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這一表述正是開給供給側結構性問題的精准藥方。
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是一個系統工程。趙昌文表示,總體上來說,從企業角度來看,必須轉變觀念,適應新時代消費需求的新變化,與時俱進地創新技術與商業模式,從而提供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從政府角度來看,也要與時俱進地提高對行業企業的生產和管理標准,尤其是質量標准、技術標准,同時加強質量監管。通過加強標准制定和監管,防止『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發生,保持市場公平競爭。
此外,趙昌文認為,加強品牌建設也應該被列入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工作的議事日程,『品牌也是產品供給質量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一些國產產品質量不錯,不輸國外名牌,但卻難以打響名氣,給人質量平平的感覺。』
新增長點新動能如何培育?
推動深度融合促進產業優化昇級、生發新動能
雖然總體方向不變,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和要求卻在變化和深化。
『很多人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等同於「三去一降一補」,這就有些狹隘了。』趙昌文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長期主線,具體任務在不同時期也會有變化,新時代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就有拓展。比如除了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之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支持傳統產業優化昇級』等等,每一條都為改革發展指明方向。
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關鍵在融合。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電子信息研究所所長安暉認為,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作為重要的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形態,是信息化的重要內容,代表著信息化的發展方向,制造業是工業及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這一論述是對十七大『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十八大『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等論述的繼承和發展。
趙昌文也表示,融合是新一輪產業革命最本質的特征,是傳統產業優化昇級的關鍵詞。實體企業引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進行生產流程、管理模式和商業模式再造,是一個大趨勢。『與互聯網、大數據技術融合,企業提昇生產的質量和效率,智能化生產制造和服務很大程度上能夠滿足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差異化的需求。』趙昌文認為傳統產業可通過這一過程實現優化昇級,最終實現供給體系質量的提昇。
在優化昇級的過程中,趙昌文同時強調,企業要量力而行,不能盲目冒進,要注意『軟硬兼施』。『僅僅引入先進技術,而管理跟不上,對改進生產制造效果不大,要結合精益管理、全面質量管理等軟實力,纔能提昇效率和效益。』趙昌文說。
融合同時還是新動能形成的關鍵詞。在趙昌文看來,新舊產業並不是截然分開的,任何一個傳統產業都存在被改造的機會,而新動能的形成還要依靠有龐大存量的傳統產業,通過新技術、新商業模式昇級,創造新增長點。『老樹發新芽,新產業很多都在傳統產業的基礎上形成。』趙昌文舉例,傳統租車行業經過互聯網改造,創新商業模式,就成為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形成新的增長點。
推動傳統產業優化昇級,培育新的增長點,趙昌文認為,政府部門的監管也要跟著優化昇級,要提昇管理水平,更多地進行『包容性監管』。一方面,要嚴格管理,要保護知識產權,維護公平競爭,嚴厲打擊壟斷行為,防止『大樹底下不長草』。另一方面,更要呵護新動能的萌發。在引導發展新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規范其發展,並進行合理的政策扶持。『不能一棒子打死,也不能放任自流,這要求新時代的政府不斷學習新技術、新商業模式,讓監管手段不落後於市場的發展。』趙昌文說。
產業邁向中高端該如何促進?
加強四個能力,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正在中國崛起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產業昇級提出了更高要求: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乾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在專家們看來,要實現這一目標,並不容易。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但是,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測算,我國出口產品的國內附加值比重約為68%,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處於中等偏低水平。『這反映了我國還處在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在創新等方面和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比如苹果手機、平板電腦很多是在中國總裝集成的,但高價值的零部件卻是國外生產的。』趙昌文表示。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鵬介紹,2010年以來,我國穩居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近幾年規模體量上的優勢還在擴大,但是,從品種、品質、品牌上看,我們的產品離全球中高端還有不小差距。從全球產業鏈角度看,近年來,在產業鏈前端的產品研發、工業設計、高端研發裝備、高端生產裝備、新材料、核心關鍵零部件、工業自動化軟件等領域,我國的手機芯片、高性能計算、高端顯示等雖已取得了突破,但從整體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還很大,許多仍然依賴進口。『此外,在品牌塑造、全球市場拓展、培育世界級跨國企業等領域,躋身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我們也依然任重道遠。』王鵬表示。
要邁向全球產業鏈的中高端,趙昌文認為有四個方面的能力需要加強。『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系統集成能力要逐步提昇,尤其是要在核心技術上有大的突破和進步,最後是要擁有標准的制定權,這些都是中國制造進入國際市場非常重要的方面。』
可喜的是,一些先進制造業集群正在崛起。趙昌文舉例,比如中國高鐵制造體系,從軌道到機車到信號系統,整個體系都處於領先地位,可以說已經躋身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此外,還有核電裝備、航天制造領域、通信設備制造領域,包括建材、水泥等一些傳統產業領域,都在向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邁進,成為中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一個個強有力的支橕。
《人民日報》( 2017年11月01日10版)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多部門聯動 道外區再拆4.4萬餘平方米河湖『四亂』2021/09/09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