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能『穿越舊時光』,像古人一樣品茗、熏香、揮毫?哪裡能還原耕讀生活,找尋地理風貌中的歷史記憶?在北京門頭溝,就有這樣一座『活的博物館』,將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傳統村落相結合,讓優秀傳統文化與禪意人文生活流轉傳承。
2017年9月29日,『2017北京國際設計周門頭溝分會場』在『活的博物館』——北京門頭溝碣石村盛大開幕。活動通過還原古村風貌,以傳統生活雅趣為內容,各路高手獻藝,現場觀眾互動,讓傳統文化直抵現代人的生活。
走進這座被譽為『京西井養第一村』的碣石村就能發現,無論是村落的文化整體設計、游覽線路文化包裝,還是智慧地圖的線上設計,都力圖通過對古村落內部文化元素與歷史信息的提煉,結合設計手段與現代科技的表現形式,為游客打造出可看、可聽、可感知、可體驗的生態人文空間,在『沈浸式體驗』中,為其揭開凝聚在京西地理風貌中的歷史記憶。

承載北京文化之魂『活的博物館』恢復村落文化脈落
『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展示交流窗口,具有很高的歷史地位與綜合價值,是北京的文明之源、歷史之根、文化之魂。
在門頭溝,永定河縱貫百餘公裡,形成了古村古道文化、民間民俗文化、宗教寺廟文化、紅色歷史文化、生態山水文化、京西煤業文化等具有典型意義的六大文化。北京市門頭溝區文化委員會深入挖掘永定河文化的價值,在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與發展方面積極融入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打造永定河文化品牌,以助力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發展。
在六大文化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以爨底下、靈水、碣石村等為代表的古村落文化。門頭溝區擁有明清以來成村、目前保留古村面貌的村落54個,約佔本市現存古村落的70%。本市21個中國傳統村落有12個在門頭溝,其中爨底下村、靈水村、琉璃渠村還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立足於門頭溝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門頭溝區文化委員會將古村落打造成為『活的博物館』,對古村落進行整體性、活態性、原真性、延續性的保護,恢復其固有的生機與活力。

提煉文化元素與歷史信息,營造『沈浸式體驗』的生態人文空間
碣石村始建於元末明初,文化底蘊深厚,被譽為『京西井養第一村』。因為村前有很多橫臥的巨大石塊,按照『立石為碑、臥石為碣』的說法,故稱碣石村。在村中,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居院落分布其中,古井、古樹、古村落散發著獨特的歷史文化氣息。然而,正如國內其它地區在古村落保護與傳承中遇到的問題一樣:由於非物質形態歷史文化遺存的大量流失,碣石村現存的物質形態遺存已經不足以吸引現代人更好地了解、感知古村落這一不可再生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圍繞古村落保護與傳承這個主題,門頭溝區文化委員會一直在摸索如何將傳統文化形態賦予更好的表達方式,吸引現代人走進、了解、感知古村落文化,進而探索古村落保護、傳承、利用的有效模式。於是,在『讓古村落文化活起來』的命題下,門頭溝區文化委員會基於對碣石村乃至整個永定河流域歷史文化脈絡的梳理,提煉文化元素和歷史信息,運用現代的設計理念,通過歷史文化遺存的提昇改造、品牌視覺形象的整體設計、游覽線路文化提昇和包裝、制作線上智慧地圖等方式,打造可看、可聽、可感知、可體驗的生態人文空間,增強游客的『沈浸式體驗』。此項目以『設計+古村落』為主題入選2017北京國際設計周分會場。
碣石村文化中心是村民日常文化活動的重要地點,在此次文化提昇工程中,設計師用抽象的線條將永定河流域文化主視覺以版畫的形式繪制在了文化中心的外牆,成為一處重要的文化景觀。永定河流域文化主視覺系統展示了永定河從源頭到入海口整個流域山川地貌,藝術化地體現了有歷史價值的古村落、古道、古寺廟及重要的文化留存。

依托古井、古樹、古民居、巨石等碣石村元素,設計的一套古村落視覺形象符號,則是此次碣石村景觀及文化提昇工作中的一大亮點。漫步在幽靜的古山村中,結合傳統古民居建築形態、碣石村古井和耕讀傳家的文化特點設計而成的碣石村LOGO,由村中『古村』與『巨石』為設計靈感的標示牌,串聯起古村文化景點的手繪地圖,無不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對與家的眷戀與鄉愁。
作為『活的博物館』重要的組成部分——古院落(地主院)在修復過程中,充分尊重古建築原有形態,手法盡量貼近原工藝,盡可能還原古建築的原始風貌,以期給游客帶來『原汁原味古村落』的觀感。修復後的古院落,成為了永定河大西山人文地理影像志的展覽空間。
在保留好傳統風貌的同時,『活的博物館』探索用現代科技手段展示古村落的文化元素與歷史信息,強調游客的『沈浸式體驗』,強化視聽感,增強體驗感與互動感。在古村落的各個節點上,古村落標識融合了現代科技,游客可以通過掃描標識牌上的二維碼,收聽語音講解,充分調動視覺和聽覺,使游客從不同角度、通過不同方式深入了解碣石村的歷史文化背景。除了標識牌,參觀者還可以將『地圖』帶在身上。碣石村開發了智慧地圖,游客利用手機在智慧地圖上獲取線路導覽、語音講解和推薦路線。
『活的博物館』進一步提昇了碣石古村落的景觀質量及美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結合碣石村古槐、古井還有古民居風貌創作而成的牆繪《碣石秋景》,及體現碣石文化傳說的系列石繪《碣石六仙境》。漫步村落中,生機勃勃的村落與跌宕多姿的繪畫相得益彰,令游客仿佛『穿越舊時光』。

創新系列文化活動凝聚地理風貌中的記憶
近年來的北京城市規劃中,如何做好首都文化、挖掘文化遺產價值一直是大家關注的重點。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剛剛批復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明確要求做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城市特色風貌塑造,精心保護好歷史文化金名片,凸顯北京歷史文化整體價值。
2017年8月18日,北京市召開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市委書記、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組長蔡奇強調,建設全國文化中心,要集中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重點抓好『一核一城三帶兩區』,即以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為根基,以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為抓手,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和文化創意產業引領區建設,把北京建設成為弘揚中華文明與引領時代潮流的文化名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

落實好中央與北京市對文化保護與發展的總體要求,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建設中,如何以地理風貌為載體,體現歷史記憶和文化追思,一直是文化工作者思考的重點。為此,門頭溝區文委在『活的博物館』項目打造過程中,持續在碣石村推出一系列創新性的文化活動,以期將景觀與文化有機結合,更好地傳播永定河流域文化。
品茗、聞香、讀詩、寫生——琴棋書畫詩酒花的中式禪意棲居生活,在古村雅集活動中得以重現。品一盞碣石村井水衝泡的高山茶,聞一縷寧靜祥和的清香,品味古村落中那份曾經的質朴閑暇。中國傳統文化在古村落特有的文化環境得到了完美的詮釋。古村雅集活動還特邀了著名文化學者-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院長、北京學研究基地主任張寶秀教授、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院長馬路等專家學者,針對『古村落的傳承與創新』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跨界討論,讓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語境下得到進一步的弘揚。

其中,一大亮點就是《凝視西山永定長流——人文地理影像志攝影展》。由兩位專業藝術家歷時一年,以專業研究的視角,用傳統的藝術攝影(銀鹽黑白攝影)為手段,依據人文地理圖像志的觀察方式,對大西山和永定河做了一次深入的圖像記錄,引導觀眾重新發現凝聚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地理風貌中的歷史記憶、文化追思和人文風情。《凝視西山——門頭溝西山人文地理圖像志》和《永定長流——門頭溝永定河人文地理圖像志》即將正式出版。
同時備受關注的,還有非遺創新傳承設計展。『琉璃重生計劃』以門頭溝區國家級非遺『琉璃燒造技藝』為基礎,開發一系列文創產品,使皇家琉璃煥發新的生機。而《預見匠心——非遺文創產品設計大賽獲獎作品展》將非遺項目與文創產業相結合,通過創新設計走進現代生活。『非遺+科技成果展』集中展示對非遺保護傳承的數字化探索。回歸生活是最好的保護,接軌現代是最好的傳承。通過一系列『設計+非遺』的探索,以期實現非遺的活態傳承與產業化轉型。

『一河永定,一門廣開,千年滋養,萬流入海,高山仰止,西望東來。』駐足西山,古村古道文化、民間民俗文化、宗教寺廟文化、紅色歷史文化、生態山水文化、京西煤業文化,鑄就了門頭溝燦爛的文化寶庫。門頭溝區文化委員會主任常蓉表示,永定河文化作為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核心部分,它承載歷史,肩負傳承。打造的『活的博物館』示范項目,通過對文化元素和歷史信息的挖掘提煉,用設計方式和科技手段展現文化,用工匠精神傳承文化,喚醒大西山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記憶,用更活態的方式打造永定河流域『活的博物館』文化工程,讓西山永定河豐富的文化底蘊煥發出更加奪目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