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短視頻?喚醒沈睡非遺 產業化鋪就脫貧致富路
2017-09-29 13:32:01 來源:光明網  作者:李政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9月25日,湖北襄陽程河鎮。綿軟、細長的柳條在柳編師傅饒?義等人的手中彎折、扭曲。經過他們嫻熟的編制技法,這些毫不起眼的柳條變成了精美的家庭用具、高檔飾品。

  300多年前,程河鎮人在農閑之餘,順手取下當地盛產的纖纖柳枝,巧手編成生活中用到的簍籮籃箕。沒想到,無心『編』柳,竟使程河成為全國聞名的『柳編之鄉』;更沒想到的是,這門手藝也成為當地人脫貧致富的法寶。直到現在,民間還流傳著『家種一畝柳,吃喝不用愁;家種兩畝柳,金子嘩嘩流;只種不編,一畝三千;又種又編,一畝六千』的民諺。

  程河柳編(李政葳/攝)

  作為集柳編生產、研發、銷售一體的個體經銷大戶,饒德義會定期到北上廣等地考察柳編市場行情,將俏銷的款式一一記錄然後傳達給村民。『多了不敢說,每年收入一二十萬還是有的。』饒德義告訴記者,因為產品生產緊貼市場,這些年程河的柳編一直供不應求,訂單源源不斷,幾乎沒有遇到過銷售的『低谷』期。

  2015年,『程河柳編制作技藝』入選第五批襄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如今,程河柳編產品形成了6大類、400多個系列,涉及裝飾、物品盛放、產品包裝、辦公桌椅、豪華家具和旅游產品等領域。

  柳編產業也成了程河鎮的富民產業。目前,該鎮已形成『公司+農戶+基地』經營模式和4家柳編龍頭企業,輻射帶動61家個體經銷大戶、11個柳編專業村、14000多個柳編專業戶的產業格局。『產品遠銷美國、日本、瑞典、澳大利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鎮上從事柳編的人家明顯收入高,從房子建築上都能明顯看出來。』程河柳編廠廠長劉定文說。

  手機掃描二維碼,360°全景速覽《土家織錦的致富路》(李政葳/攝)

  與湖北的程河柳編類似,湖南張家界的土家織錦也成為當地致富的支柱產業。在土家語裡,土家織錦被稱為『西蘭卡普』,意為有花的背面,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也是現代紡織技術的源頭之一。2006年,土家織錦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以張家界『乖?妹』土家織錦為例,這裡已經打造出了潛力大、市場好、有規模的品牌,形成『創品牌、擴影響、闖市場』的創新發展思路和『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的發展模式,走出一條『文旅融合發展,產業帶動扶貧』的特色路子。截至2016年底,張家界完成『乖?妹』土家織錦5個生產基地的布局,先後培訓員工1200多人次,生產基地上崗員工達300多名。比如,張家界武陵源區織錦基地已打造成了重點產業扶貧項目,注重從留守婦女和貧困戶中選拔員工。

  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活態傳承,在帶動一方百姓脫貧致富的同時,也彰顯著這些非遺傳承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長盛川是湖北茶葉的傑出代表,也是湖北青磚茶的龍頭品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明朝初期由何氏家族創立並傳承了600餘年,已形成青磚茶獨特而悠久的生產制作工藝。長盛川湖北青磚茶第十九代非遺傳承人何建剛2013年成立了湖北長盛川青磚茶研究所,傳承制作技藝、發展長江沿岸茶產業,並運用現代生物制藥的理念提昇公司的產品質量。

  長盛川湖北青磚茶制作工藝(李政葳/攝)

  『我們在收購茶葉時會盡可能提高價格,盡量讓廣大茶農們受益。如果不盡力支持,茶農很可能轉行,一棵棵辛苦育植多年的茶樹就會被砍掉……』在何建剛看來,外界在關注這項非遺傳承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它背後成千上萬茶農的生活。

  目前,該企業依托長江流域鄂西南武陵山區優質高山富硒資源,形成了集研發、種植、加工、貿易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可以帶動周邊30萬畝茶園增效、30萬餘農戶增收。『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工藝的傳承,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何建剛說,自己更希望每位非遺傳承人把『手藝致富』的觀念作為一份責任,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2017年是國家扶貧攻堅承上啟下、全面突破的關鍵一年。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短板。要深入實施精准扶貧精准脫貧,今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完成易地扶貧搬遷340萬人。

  在中央自上而下的精准扶貧政策引領下,各地非遺保護成為助力文化扶貧的重點和亮點。比如,貴州省文化廳提出了『大文化助推大扶貧』的工作思路,2016年貴州省非遺方面培訓總人數達23931人,研培學員創業達200多家,帶動就業50餘萬人。

  程河柳編、土家織錦、長盛川青磚茶……如今,越來越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以活態傳承的同時,也與現代社會其他領域有機結合、良性互動,形成『非遺+旅游』『非遺+扶貧』『非遺+特色小鎮』等新業態。非遺傳承,正在被賦予越來越重要的使命。

責任編輯:王傲

【專欄】十九大時光

【專欄】喜迎十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