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都市快報》報道,日前在寧波飛往西安的一架航班上,一位媽媽給在頭等艙的其他旅客每人都發了一份小禮物,並附言『擔心孩子哭鬧會打擾到您,這裡有耳塞和糖果,希望能減輕你的困擾』。空姐說寶寶全程很乖。
這樣一條很暖心的新聞,在社交媒體上轉發點贊無數。它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平時大家是多麼的深受『熊孩子』之苦。在各種交通工具上,尤其是長途的汽車、高鐵、飛機,以及在各種需要安靜的場所,比如圖書館、電影院,『熊孩子』真是最不受歡迎的人群。你在看電影,他在踢你座椅後背;你在看書,他在大聲哭喊……當然,很多小孩子還不具備控制自己的能力,但旁邊的家長要麼無動於衷,要麼束手無策,與這位情商很高的媽媽比起來,真是相差甚遠。不誇張地說,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後,都站著一個不管事的『熊家長』。
說這位媽媽情商很高,其實核心在於她有換位思考的意識,以及在公共場所的分寸感。這一點,一些父母其實並不具備。這些父母總是習慣性地混淆了私人場所和公共場合的界限,把家裡的那一套帶到了社會上,自然會造成很多矛盾。在他們看來,孩子本來就愛吵鬧、本來就『不受控』,周圍的人們應該理解、原諒、讓步纔對。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是這些父母『情商不足』的根本因素。孩子固然有他們這個年齡的心理和行為特點,但來到了公共場合,並不是每個人都應當遷就孩子,而應該把遵守社會規則擺在第一位。哪怕孩子真的無法做到,作為監護人的家長也應該對被影響的其他人表示歉意。如果還是一副『理所應當』的態度,自然不受待見。
常有很多朋友奇怪,為什麼國外的『熊孩子』比國內少。這當然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在家庭結構上,國外大多數是父母自己帶孩子,教育觀念比較能夠與時俱進,對於孩子必要的約束也相對到位。而反觀國內,老人帶孩子是一種主流模式,無論是科學驗證還是我們的身邊所見,都可發現隔代撫養對孩子的性格形成多有不利。而從教育理念上,國外的育兒理念有一點尤其值得好好學習,那就是從小就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所以常常看到自己也是個小孩的哥哥就承擔起了照顧弟弟妹妹的『重任』,在旅行途中孩子都是自己整理物品自己背包等等。這種潛移默化的獨立教育,能讓孩子更早地明白家庭規則和社會規則的區別,更早地意識到自我負責的重要性。自我意識和責任意識缺位,孩子更容易變成『熊孩子』——因為他會認為無論闖下什麼禍,都有父母為自己開脫。
不過,話說回來,這條新聞中,這位媽媽值得點贊,但並不能說明她的孩子也與媽媽一樣有『分寸感』。畢竟,她的孩子纔一歲半,可能還未完全理解在家和在外的區別。但在這樣良好的家教下,在這位高情商媽媽的言傳身教下,孩子長大也不太可能成為一個頑劣的『熊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