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廣西北海:承載『古絲路』精髓 書寫『新絲路』篇章
2017-09-27 20:10:54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周仕興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砥礪奮進的五年·為了總書記的囑托】

  擴音器不離身,每日輾轉於文物陳列室間,三兩句便將參觀者『帶入』漢代海內外的貿易盛景……廣西北海市合浦縣漢代文化博物館館長廉世明時常客串解說員,讓更多人知曉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廉世明說,這是他的職責和使命。

  今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合浦縣漢代文化博物館考察時指出,這裡圍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陳列的文物都是歷史、是文化。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要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加強歷史研究和傳承,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當前,北海市正深入學習貫徹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積極挖掘、保護『海絲』遺存,大力弘揚『海絲』文化,奮力寫好新世紀海上絲路新篇章。

  每一幀歷史都獨一無二

  2000多年前,一條以中國徐聞港、合浦港等為起點的古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了世界性貿易網絡。自此,合浦不僅連接了東西方的貿易和文明,亦成為內陸與海外連接的窗口,成為古海上絲綢之路不可替代的存在。

  『每一幀歷史都獨一無二,其遺存亦然,這也使集合多件孤品的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始終保持著獨特的歷史價值。』廉世明從事『海絲』文化研究20餘年,傳播『海絲』文化,已成為他的一種文化自覺。

  這樣的個體在北海並非『孤軍奮戰』。北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梁思奇告訴記者,近年來,北海抓住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契機,積極挖掘、保護『海絲』遺存,尋找『始發港』遺跡,打造體現歷史傳承特色的文化名城。

  北海挖掘『古絲路』文化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分布在合浦縣城郊近70平方公裡范圍的上萬座漢代墓葬,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大型漢代墓葬群之一,出土了大量來自波斯、斯裡蘭卡等『古絲路』沿岸國家的陪葬品,成為漢代合浦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早期始發港的重要物證。於漢墓群附近區域發現的『大浪古城』『草鞋村』兩處漢城址,均已列入國家大遺址保護『十三五』規劃。

  為『海絲』申遺全力以赴

  2009年,北海開始啟動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自治區、市、縣各級黨委、政府均十分重視『海絲』申遺工作,突破各個難點,建立申遺中心及研究院,全力推進各項工作。

  2012年,國家文物局將北海史跡作為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組成部分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將3處遺產點申報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列入國家大遺址保護項目,並批復合浦漢墓群保護總體規劃。

  『習總書記考察廣西時的重要講話,不僅明確了北海的文化定位,為做好廣西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指明了方向,也對北海的「海絲」申遺起到極大的鼓舞和推動作用。』北海市委書記王乃學說。

  『文物一擺,就是一段歷史,不需修飾,但前提是保護好。』合浦縣委書記王方紅告訴記者,4月24日,合浦縣召開推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和申遺工作專題會議,決定成立合浦海絲研究院及合浦縣申遺中心、合浦縣海絲研究院,助攻『海絲』申遺。

  4月以來,合浦縣加快推進合浦漢墓群墓葬保護及環境整治工程的腳步,啟動了廣西海上絲綢之路漢文化博物館建設項目,加快編制實施海上絲綢之路遺產點保護規劃等,並通過『走出去,引進來』取長補短,為推進申遺全力以赴。目前,北海市政府已頒布《北海市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點保護辦法》,《合浦漢墓群總體保護規劃》也已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批。

  政策寫在紙上,更需落在地上。北海已搬遷清理四方嶺、金雞嶺漢墓密集區內違建的15家木片加工廠,遷移民墳4200多座,清除已征地700畝土地上的林木雜物,改善了文物保存環境。同時對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進行改造提昇,投資2.04億元新建的廣西海上絲綢之路漢文化博物館,正在如火如荼建設,計劃於2018年建成並投入使用。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海絲』申遺工作,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自治區主席陳武多次到北海,就申遺工作進行調研部署。目前,海上絲綢之路·北海史跡的申遺工作已列入《廣西參與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思路與行動》,北海史跡有關建設項目已列入自治區層面統籌推進的重大項目。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雪

【專題】砥礪奮進的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