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時評  >  新聞
搜 索
限制『天價片酬』 呼喚更多『良心劇』
2017-09-27 10:45:20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夏振彬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飽受爭議的演員『天價片酬』問題,終於迎來了首個明確的『紅線』。

  日前,四個行業協會聯合發布《關於電視劇網絡劇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各會員單位及影視制作機構把演員片酬限定在合理制作成本內,全部演員的總片酬不超過制作總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員不超過總片酬的70%。

  應該說,《意見》一針見血,直擊行業痛點,也回應了社會的呼聲。近幾年,演員片酬漲勢驚人,已經到了阻礙行業發展的地步。如業內人士所說,現在影視劇投資額、演員片酬越來越高,但好作品並沒多少。為什麼?因為其中百分之五六十的錢都讓主演拿了。那其他制作環節都要錢,怎麼辦?找便宜貨唄。但便宜沒好貨,『五毛特效』『五毛道具』等前赴後繼,把觀眾雷得外焦裡嫩。

  影視產業說到底還是一個需要砸錢的行業,就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在不同環節投入多少,最終就能給觀眾呈現多少。拿錢做特效,特效就會搶眼;能在服裝、化妝、道具上用心,最終也會體現在成品上……而『限薪令』的意義,正在於此。限制演員片酬說到底就是把主演的『蛋糕』重新分回到後期、劇本、攝影等影視制作的各環節中去,這無疑有益於影視劇提昇制作水准。

  當然,《意見》僅僅是意見,缺乏足夠的約束力,即便有尖銳的牙齒,在執行中也難免會有從業者暗度陳倉,會有無數方法去規避。比如制作方可以做『兩套賬』;演員能以投資方式參與票房分賬;演員可以掛名顧問、策劃,享受高薪;演員可以以自家公司的名義『消化』片酬……

  所以,『限薪令』雖好,其操作性還值得商榷,其效果也還有待檢驗。歸根結底,影視劇投資屬於市場行為,『天價片酬』也是市場的產物——不是演員漫天要價,也並非投資方願當『冤大頭』,而是由供需關系、投資回報比決定。看看當前的影視劇,明星的話題、流量往往決定收視率,演員的知名度常常影響票房高低,制作方花大錢找票房『保障』,也屬利益驅動。

  因此,監管部門三令五申、積極引導,行業協會主動約束、明確要求,都有利於行業的良性發展;但要想真正解決『天價片酬』問題,關鍵還得靠市場。此前《琅琊榜》等『良心劇』因制作精良而快速圈粉,《戰狼》等電影沒有『流量擔當』依然大獲成功;一些明星主演的電影卻要靠粉絲『鎖場』挽回顏面……顯然,『燒大錢,拍爛片』的模式不可持續,並且越來越吃力,這都是市場調節的結果,也會帶動更多制作方思考、調整。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