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北京通州 因國家戰略而崛起的新城
2017-09-26 13:28:40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作者:楊學聰 李盛丹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被譽為『京畿門戶』的通州,是京杭大運河的北起點,在明清時期享有『一京、二衛、三通州』的盛名。如今,這片被運河文化浸潤滋養的土地,又因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

  2016年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對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提出更高要求:打造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示范區、新型城鎮化示范區、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范區。

  2017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建設現場指揮部,強調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不但要搞好總體規劃,還要加強主要功能區塊、主要景觀、主要建築物的設計,體現城市精神、展現城市特色、提昇城市魅力……

  副中心的建設者們牢記總書記的囑托,用創造歷史的『副中心速度』,做了最堅定的回應。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組團集約緊湊發展,凝聚夢想之力的新城正從藍圖變為現實,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節點。

  先進理念探索宜居之城

  5年前,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聚焦通州,打造城市副中心』。3年前,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上昇為國家戰略,選址通州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成為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標志性工程。

  『副中心的先進性不在於建設標准有多高,而在於先進的設計理念。』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工程建設辦公室主任鄭志勇眼中,副中心建設最有價值的是探索解決『城市病』、建設和諧宜居城市。

  為杜絕『馬路拉鏈』,這裡建設了世界上最『智慧』的地下綜合管廊。管廊內布置給水、再生水、熱力、燃氣、信息、電力等市政管道,納入8大類18種管線,為行政辦公區提供最安全可靠、集約的市政公共網絡。

  原本需要現場澆築的梁、柱、樓板等,都改在工廠批量生產,在現場『搭積木』。80%的裝配式建築比例,大幅縮短工期、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污染。

  在能源供給方面,副中心建設采用『淺層地溫能為主,深層地熱能為輔,其他清潔能源補充』方案,建成後可實現6平方公裡『近零碳排放區』的建設目標。副中心內綠色建築達100%,其中90%達到『綠建三星』最高標准。

  『副中心是海綿城市、綠色城市、森林城市和智慧城市。』工程辦常務副主任陳衛東舉例說,新市委大樓門前廣場下可收集雨水,20年一遇的大雨也能有效應對。此外,不起眼的路燈杆能隨天氣變化適時開啟照明,還能兼顧WiFi信號發射、語音廣播、汽車充電、應急求助等功能。

  『副中心速度』締造千年之城

  辦公區一期建設規模1.2平方公裡,地上建築、地下管廊、地下暗涵等交叉作業,規模大、時間緊、任務重、難度高。2萬多名建設者全力以赴,短短7個月,一期辦公樓主體結構全面封頂,創造了『副中心速度』。

  在一期工程中,代號A1工程的市委大樓,建築最高、開工最晚,是最難啃的骨頭。

  項目常務副經理胡憲章記得,經過一遍遍完善進度計劃,他們硬是通過精細化管理和立體式保溫法打破了北京冬季土建不施工或慢施工的常規,把每層樓12天到13天的工期,壓縮到4天。今年1月14日,A1工程結構封頂。在冬季92天完成30多萬平方米混凝土結構封頂,4天一層的澆築速度,創造出令人驚嘆的『副中心速度』。

  要速度,更要安全。項目經理、北京城建建築工程總承包部副經理寧衛東說,工程從設計施工到管理,全部采用BIM技術。這是一種以建築工程項目的各項相關信息數據作為基礎,建立起三維的建築模型,將建設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等項目參與方在同一平臺上,共享同一建築信息模型的技術。

  根據BIM系統的模擬策劃,A1工程被分為4個區;基坑從一坑調整為三坑,42米的中間帶,形成運輸和施工的生命線,節約30%工期;塔吊從13臺增加到17臺,並裝上『黑匣子』。高精度GPS測量定位系統、勞務實名制系統和視頻監控系統均與手機APP相連,使質量安全人員可實時監控現場施工情況。

  『爬坡過坎兒』書寫新城傳奇

  工程建設本身是個復雜的系統性建設,需要一路爬坡過坎兒。這第一道『坎兒』就是拆遷。

  這次涉及17個村、15平方公裡、5.2萬戶籍和外來人口的多村域大規模棚改拆遷,交出一份簽約率100%、選房率100%的答卷。

  『拆遷無小事。要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盡可能吸收他們的合理化建議。』潞城鎮鎮長吳孔安告訴記者,他們做的是守住『底線』,不讓老實人吃虧,不讓投機鑽營者得利,讓棚改真正成為惠民工程。

  潞城棚改的核心是『五審六認』工作法,由各臨時黨支部書記掛帥,成立由鎮政府、村兩委、拆遷人、拆遷機構、評估機構和測繪機構組成的6方小組,對被拆遷人、被安置人、新老宅基地、宅基地面積、經營面積5方面拆遷信息審核認定,信息全公開、過程全錄像、結果全公示。

  如果說,征地拆遷是預料中的難關,那麼路縣故城的發現則是意外之喜。行政辦公區開工前例行展開的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中,這座漢代城址『橫空出世』。

  北京市文物局文物保護處處長王有泉告訴記者,為確保副中心建設順利進行,文物部門從全國調集9家單位,在劃定區域內打響一場全國性考古勘探的『大會戰』,完成約240萬平方米的考古勘探,發掘了約10萬平方米的古代遺存,出土各類文物2萬餘件(套)。

  古老運河連接起歷史和未來,作為京津冀『一核兩翼』的其中一翼,北京城市副中心,這座因國家戰略而崛起的現代化新城,正肩負起可持續發展的重任,向我們大步走來。

責任編輯:孫嵐

【專題】砥礪奮進的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