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老北京南北城書茶館擷趣 :抖個包袱扣住客
2017-09-22 10:48:23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作者:方彪

  不聞絲竹有評書

  有清一代,北京內城嚴禁開設『戲園子』,直到『庚子』之後這項禁令纔開始松動。清廷嚴禁在內城開設『戲園子』的目的是保持京旗營區的『整肅』。自從順治初年『遷漢』的法令實施以後,凡居住在內城的漢族、回族……官、民一律遷往外城。內城變成了一座兵營,由二十四旗都統分轄。營區之中禁止娛樂活動,以免八旗健兒『沈絲竹之樂』,失去『弓馬之強』。故京旗官兵只能坐在茶館裡『侃大山』,天天侃大山,就難免『相對詞窮』,於是評書就在茶館中『應時而生』。評書表演過程中無需絲竹伴奏,不會觸犯清廷的『禁令』,屬於合法的表演活動。

  評書藝人被稱為『說書的』,有些檔次的被尊為『說書先生』。以所說的內容來劃分有三大類,即『長槍袍帶書』、『小八件公案書』、『神怪書』。綜上所述,評書所說的內容,對於『封建道統』實為『大有補益』,故清廷對於內城茶館中『說評書』不加禁止。至於《水滸》、《聊齋》,雖人民性較強,但亦屬『無妨大局』。總之,京旗營區的茶館『說書』,都統衙門、步軍統領衙門還是認為『可也』。

  天橋的書茶館——短打

  清代北京內、外城滿漢分居、分治的格局,使北京民眾社會產生了兩個文化中心。外城大眾文化中心在天橋,其主體民眾是南城平民階層,這些人都是『有營生』的階層,要『奔飯轍』,到茶館來聽評書是『忙中偷閑』,大多不可能在茶館『長座』,所以在天橋說評書講究『短、頻、快』,回回要『抖個包袱』,否則『扣不住』茶客。因為『忙人』只能『偷閑』,『書座』天天有變化,每場書需要有獨立性,但又要保持連續性,讓『長座』聽個『明白』,『常座』能聽得懂,『路座』也能聽個熱鬧。不能三者兼顧,茶客恐有回散之虞。能在天橋的書茶館站穩了,非精通『短打』不可。

  鼓樓的書茶館——長拳

  內城的大眾文化中心在鼓樓,因為正黃旗的駐地在德勝門內,鑲黃旗的駐地在安定門內,正紅旗的駐地在西直門內,正白旗的駐地在東直門內。由於四旗駐地均在內城北部,所以號稱北四旗。駐地在阜成門內的是鑲紅旗,駐地在朝陽門內的是鑲白旗,駐地在宣武門內的是正藍旗,駐地在崇文門內的是鑲藍旗,號稱南四旗。由於南四旗靠近天橋文化圈,所以時有『下天橋』之游。北四旗偏於城北,自成一統。鼓樓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又正當北四旗駐地的交會點,於是在鼓樓和鍾樓之間的區區之地形成了以京旗民眾為主體的內城大眾文化中心。

  辛亥革命以前,京旗民眾『吃著皇上的鐵杆莊稼』——按月領餉、按季領糧。只要不『打印子錢』(因嫖、賭、抽借上高利貸),最後『把錢糧單子也押了出去』,其溫飽是有保障的。由於生活穩定,其文化基調自然平和,思想意識也就不逾正統。鼓樓文化中心的基本群眾是京旗民眾,受天橋文化圈的影響又較小,所以鼓樓民眾文化的正統色彩比天橋要濃重,其基調也比天橋要平和,充滿了『旗風』、『旗韻』。故在鼓樓的茶館說書要『精通長拳(圈)之道』,因為『書座』都是閑中透閑的閑人,每天准時到茶館『點卯』。說書先生開書時布下十面埋伏陣,半個月後再忽聽一聲炮響,撞出十路人馬是『吊書癮』的好話,『要能久佔鼓樓書場,對書中的來龍去脈非交代個一清二楚不可』。『不怕長,就怕亂;不怕慢,就怕斷。』『講究』三十六路轉盤刀,刀刀有眼,有眼能穿線。

  書壇之聲——由忠君到愛國

  袁世凱竊國之後,又企圖由大總統再高昇一步,來個黃袍加身,登上皇帝的寶座。由於做賊心虛,所以不斷強化特務統治,京師警察廳、步軍統領衙門、軍政執法處屬下的偵緝隊紛紛在茶館『坐樁』,緝拿『宗社黨』、『革命黨』、『亂黨』、 『匪類』、『妖人』、『歹人』。凡是不利於獨裁統治的言行也自然在緝查之列。鬧得只要有生面客人走進茶館,堂倌即高聲迎呼道:『官爺來了,官爺往裡請!』意在提醒聊得正起勁的侃爺『說話留點神』,來者說不定是偵緝隊。

  茶客們盡管『莫談國事』,但是評書中所宣講的忠君報國情操,在新的形勢下昇華為愛國主義的熱潮;忠奸不兩立的信條昇華為敢於摧毀舊世界、創建一個新世界的果敢行動。茶館中高懸『莫談國事』,說明了茶客們『喜談國事』。

  茶館是閑人消閑的去處,也是忙人偷閑的場所。茶館中固然有幽靈,有行屍走肉,但茶館的幽靈、行屍走肉亦是靈魂和軀殼,有死亡也就有新生。在『閑』和『忙』中浸透了華夏的傳統和文化的積淀,『閑人』和『忙人』都跳動著一顆中國心,沸騰著一腔中國血,激蕩著中國魂。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