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給綠色出行『讓路』,這些城市這麼做
2017-09-22 06:51:32 來源:新華社  作者:周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北京9月21日電 為了促進人、車、環境的和諧發展,全球越來越多的城市,主動選擇成為一座對汽車『不友好』的城市,給綠色出行『讓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讓我們看看國際上這些城市是如何做的?

  早在2003年,倫敦決心大力整治擁堵問題,核心措施之一是征收『擁堵費』。從當年開始,倫敦對工作日7:00-18:00時段進入市中心規定區域內的車輛征收每天5英鎊(目前收費10英鎊)的擁堵費。

  而現在,這一措施有可能繼續『收緊』,並開出了『健康出行』的一系列藥方。2017年倫敦交通戰略草案今年上半年正式發布並征求意見,為了實現2041年步行、自行車和公共交通出行比例80%的目標,草案中正在考慮要擴大擁堵收費的范圍——倫敦將成為一個對汽車『不友好』的城市。

  這一草案還提出了十個健康街道指標,包括歡迎所有人步行,提供駐足和休息空間等,希望重新塑造交通資源公平分配、可達性強、具有包容性和吸引力的城市街道空間,為步行、自行車以及公共交通方式提供公平的路權和便利,這意味著未來倫敦的人口增長不會導致更大的汽車依賴。

  無獨有偶,今年法國巴黎也推出了新的綠色出行方案,包括會在核心主乾道區域,開通電動巴士和雙向自行車道。而且,部分路段將對汽車關閉,取而代之的是電動巴士,只對電動巴士、自行車和行人開放。

  『2014年是美國有史以來,歷史上公交乘客運量最高的一年,甚至超過了1950年,就是它進行機動化之前的年份。』世界資源研究所中國可持續城市項目主任劉岱宗說,現階段我們已經浪費了很多黃金時間,現在把大家從小汽車上請到公共交通系統、自行車上來是很痛苦的,但良藥苦口,未來是光明的。

  專家認為,共享單車讓城市自行車體系全面回歸,人們的出行方式也更加綠色和多樣。由自行車、公共交通體系、步行等構成的『多模式交通』是城市出行的未來。目前美國、歐洲等地很多城市都在提昇城市功能混合度,促進工作區、生活區職住平衡,在削減出行距離方面投入很大精力,其成功經驗可以在今後國內各地發展城市綠色出行和『無車出行』時予以借鑒。

責任編輯: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