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一年級小學生上學不肯進校門 校長急瘋了做了這種事
2017-09-20 16:18:00 來源:東北網綜合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9月20日訊 9月19日,某報記者收到杭州一位小學家長報料,說是心疼孩子的校長,為哄一年級學生進校上課,不惜臨時『改』了校名。

  這所小學今年的新生中,有個小朋友每天一走到校門口就哭,不願意進門。在校門口執勤的校長問孩子為啥不肯進學校,小家伙給出的理由是:『這不是我的學校,你看,連名字都不一樣。』他一邊說,一邊指了指校門口的名牌。

  『那你的學校叫什麼名字?』校長問。

  『是XXX幼兒園。』原來,小家伙認為之前讀的幼兒園纔是自己的『學校』,其他統統是冒牌的。

  現場僵持不下時,還是校長想出了主意,做通了小家伙的思想工作:『那這樣吧,以後我們學校就叫XXX幼兒園,你可以在你的課本、作業本封面都寫上「XXX幼兒園」,好不好?』

  小家伙止住哭,點點頭,這纔走進學校。

  暑假裡,許多爸媽忙著給准小學生做學前准備,送娃去學拼音、識字、英語等新技能時,卻忽略了最重要的必修課——幼小銜接

  什麼是幼小銜接,指的是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處於幼兒園與小學階段的學童具有不盡相同的身心發展特征,解決好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問題。

  有兩方面的問題導致幼小銜接難以得到解決。

  1、幼兒園為了迎合家長只重視知識上的片面銜接,不注重幼兒思維方式、學習習慣、社會技能等方面銜接。

  2、家長與幼兒園之間的配合沒有溝通好。

  老師總結,這些沒接受幼小銜接教育孩子不適應的表現主要分為三種:一是不肯進校;二是上課哭鬧;三是不能遵守課堂秩序。

  讀小學前,爸媽該做些什麼

  家長最怕孩子在識字方面存在問題,所以為此做的准備也是最充分的。但其他幾項重要內容卻往往被家長忽視了。

  其實,比起多認幾個字,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更有助於孩子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

  在上小學前,一般存在三種類型的家長:

  1、急功近利型。沒上小學前報很多培訓班,霸佔孩子的大量時間,為的是讓孩子提前進入一年級學習的狀態,最後往往導致孩子在課堂上不願意聽講,對學習缺乏興趣。

  2、任由發展型。任由孩子成長,造成孩子太有個性,而且好動,個人意願比較強。

  3、溫室培育型。這類家長什麼事都代替包辦,最後孩子什麼事都不會做。

  這些爸媽表現不同,但都屬於沒有做好幼小銜接。

  幼小銜接,爸媽需要做四件事——

  1、幫助孩子積極轉換角色,告訴孩子當小學生和念幼兒園有哪些不同,而不是通過誇張描述,讓孩子畏懼學校和老師。

  2、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時間觀念,抵消孩子新入校的陌生感,提高孩子的適應力,這有助於預防今後作業拖拉等壞習慣。

  3、和孩子一起准備必要的學習和生活用品。比如餐具等。

  4、告訴孩子上小學的一些基本信息,培養自理能力。比如,寫自己的名字、父母的名字、聯系電話,知道每天上下學的路線、家庭地址等。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們的一些社會行為是在幼兒園時就養成的。有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加上學習能力的過度,孩子纔能真正的實現幼小銜接。

  來源:錢江晚報、百度百科、齊魯晚報

責任編輯: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