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這個據傳是古越人後裔、迄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的古老民族,天生與歌相伴。『大歌』是侗族音樂中的精粹,歌師傳歌,代代相傳。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9月17日、18日,『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采訪團走進黔東南,在侗族文化最為濃厚的黎平縣、從江縣,探尋古老的曲音背後引人共鳴的文化因子。

黎平縣肇興侗寨
因為熱愛,所以懮慮
黎平縣位於貴州省東南部,黔湘桂三省交界山區,是全國侗族人口最多的縣。
作為黎平縣侗族大歌國家級傳承人,今年73歲的吳品仙說起唱歌,話匣子就打開了,『我6歲就開始學唱,跟著媽媽和奶奶,她們教一句,我就學一句,就是這樣口傳心授。』
曾進入中央民族歌舞團學習的她,後來從北京調回凱裡,無論工作生活有著怎樣的變化,她依然堅持唱大歌、教大歌。雖然早已退休,在保護傳承『非遺』的活動中卻從不乏她的身影。
在她看來,侗族大歌日益為外人所知的名聲背後也有難言的艱辛。
『現在的年輕人為了生活,都願意外出打工,我想留他們也留不住。』她說,即使大家願意學,歌曲的教學也比較困難,侗族有音無字,用音近的漢字代替侗語,學生常常是學到了形而不知其意。
傳承過程中後繼乏力、中間斷層,失去傳承信念,難以維系資金……在記者問及是否擔心侗族大歌失傳的問題時,吳品仙沈重地點了點頭。

黎平縣侗族大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吳品仙(右3)與村民合唱
在采訪現場,侗族村民們合唱了一首曲子,歌曲大意是最好的年華在十七八歲,年輕時就當把歌唱出來,人老後就像潺潺河水向東流去了。然而,對於吳品仙而言,老去的是年華,責任的擔子卻從未松懈。
因為熱愛,所以相信
『我們哄孩子睡覺的時候就唱侗歌,所以小孩一兩歲就會開始咿咿呀呀地學,會說話就會唱歌了。』在從江縣小黃侗寨,唱侗歌是生活中最自然不過的事。

從江縣小黃侗寨
在小黃,從走路連跑帶摔、懵懵懂懂的小孩,到顫顫巍巍、鶴發杵拐的老人,幾乎無人不會唱侗族大歌。
75歲的國家級傳承人潘薩銀花如今已四世同堂,代代都經由她口傳心授教唱侗歌。『我從小就愛唱歌,以前老人教的我都一代一代傳下去了。』從25歲開始當歌師,銀花奶奶義務傳歌教歌已逾半個世紀。
年長者教歌,年輕者唱歌,年幼者學歌。銀花奶奶在接受記者采訪中,朴實的話語飽含著對保護、傳承、發展傳統文化的理所應當。『在小黃,我們每個人都會唱。』她篤定的話中透露著驕傲與自豪。如今,小黃村有正式的歌隊20多支,成員千餘人。

小黃侗寨從幼童到老人,幾乎無人不唱大歌
在文化生態環境發生急劇變化的當下,時間仿佛在侗族歌聲裡放慢了腳步,『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保留著侗族的文化基因,小黃村的人們堅信,世代傳承的歌會世代傳唱下去。
在非遺傳承人身上,我們看到了民族文化基因強大的生命力。無論是因為熱愛,報之以懮;或是因為熱愛,報之以信,都是歷史文化在當下生活中的現實體現,並不斷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去傳承、去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