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中國夢·踐行者】王友發:從業二十載,親歷中國高鐵的起步與騰飛
2017-09-18 15:39:47 來源:大洋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王友發在駕駛高鐵。(受訪者供圖)

  大洋網訊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我們坐火車和高鐵很少遇到故障停車?

  『我們需要進行故障處理考核,如果列車在運行的過程中出現故障,其中一人負責處理,另一個人保持列車運行狀態,並通常在列車停車前處理好,』王友發說。原來不是我們運氣好,而是在遇到故障時,司機在列車停下來之前把它搶修好了。

  王友發是鐵路行業內的『名人』,當別人誇贊他技術精湛時,他會紅著臉支支吾吾,45歲的大男人依然靦腆。但說到被派去廣州北站第一次看到『高速鐵路』、調試速度變成350km/h的時候,他開始滔滔不絕,雙眼發亮……

  拔尖:『零厘米誤差』、『零秒誤差』從何而來?

  2011和2013年,王友發兩次被挑選到海南擔當『博鰲亞洲論壇』、『金磚國家』領導人專特運任務,該任務對列車司機的要求是操縱專特運動車對標停車達到100%。因為停車時車門必須對准已鋪好的紅地毯。

  日常操作動車組的停車位與固定停車標的距離,王友發能夠做到『零厘米誤差』。別人誇贊他技術好,他很謙虛,『以前的評分標准是20cm以內的誤差不扣分,現在的評分標准好像改了……』問他有什麼秘訣,他會臉紅紅的笑著說:『多訓練,多看,多積累,平常要注意數據的采集……』

  通往理想的路都是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來的。1994年,王友發大專畢業,正式進入廣州鐵路公司。入行之初,他就見證了鐵路的第一次提速,同年12月22日中國第一條准高速鐵路——時速160公裡的廣深高速鐵路建成通車,中國從此進入了鐵路高速時代。這讓他對中國鐵路的前景充滿了希望。

  這時候的王友發要想成為正式的列車司機,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在鐵路人的心目中,學習和考試已經變成了習慣。王友發說,『每個月至少一次考試,多的時候達到五六次,包括暑運春運、人身安全、勞動安全、夏天防暑降溫等,都要學習考試。』

  直到1999年,王友發經過5年反反復復的學習和考試纔成為一名正式的機車司機,穿梭於廣州、深圳和長沙三地。2007年,王友發從內燃、電力機車司機變成了動車組司機。這在當時,必須是國內最拔尖的機車司機纔能擔任。

  王友發在駕駛高鐵。(受訪者供圖)

  精湛:完美主義是對自己的要求

  在業內,大家喜歡稱呼技術精湛的列車司機為『大車』。車間裡,王友發就是同事和後輩們的『王大車』。

  2008年王友發代表廣州機務段動車組司機參加了第二屆全國鐵道行業職業技能賽,以全路CRH1型動車組項目第一名的成績,獲得『全路技術能手』『全國技術能手』和『火車頭獎章』3項殊榮。2009年至2011年間,王友發先後參加武廣客運專線、廣珠城際、廣深港客運專線的聯調聯試工作。

  『因為沒有現成的方案參考,過去的規章制度都是我們在車間裡面慢慢摸索,根據經驗總結出來的。比如遇到什麼問題或故障要思考怎麼處理。當時高鐵在國內剛起步,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我們只能在工作中總結經驗和方法。』王友發說。

  中國高鐵技術日益先進,更新迭代快,司機要快速了解車型或部件的更新換代,全面了解操作方法。除此之外,王友發還會深究車型的設計原理。

  屈湘豫和王友發同一時期入行,既是同事也是朋友。在屈湘豫的眼中,王友發是一個溫和、熱情的人,『對於工作有點完美主義,但這種完美主義不是針對別人,而是要求他自己,凡事都愛親力親為。大家有問題都會願意問他,他不會因為自己技術好就高高在上。』

  屈湘豫提到,王友發曾在全國性比賽中獲得第一,在行業內已『小有名氣』,但當年去廣州東調試准高動車組的時候,『他乾活比我們還要賣力』。

  王友發。劉嘉欣攝

  奉獻:『小分離』成就『大團圓』

  不管是從前還是現在,成為『鐵路人』都是一種驕傲,但是想要得到這一份驕傲,需要比別人更多的付出和奉獻。

  全國人民都在團圓的春節,恰恰是鐵路人員跟他們的家人分離的時候。這種情況不是發生在哪一年,而是每一年。這不僅是王友發的情況,也不僅是高鐵司機的情況,這是整個中國鐵路行業的常態。為確保人民出行的順暢和安全,他們最忙的時候每月工時達200小時。

  『春運和節假日肯定是要加開的。』年前15天,年後25天,整整40天的春運,鐵路公司規定這期間不得請假,『春運最緊張的時候一個月只休一天。』

  春運最繁忙的時候還要加開夜班車。凌晨開出,司機容易疲憊,他們會帶上風油精或者吃點零食提神,但絕對不會讓自己睡著。行業內有句這樣一句話『安全就是生命線,安全就是幸福線。』安全兩個字早已經刻在了鐵路從業人員的心裡。

  對工作的大量投入,同時也意味著對家庭的忽略,『我們都習慣了。』言語間輕描淡寫,卻包含著對家庭的愧疚和淡淡的無奈。無奈不得不為了更多人的團圓,放棄自己和家人小小的相聚。王友發說,下班休息的時候也不想外出,只想待在家裡陪著家人,一方面是長時間高度集中的工作帶來的疲憊,另一方面是珍惜一分一秒陪伴家人的時光。

  入行二十載,見證中國高鐵的騰飛

  1994年,入行之初,王友發就見證了中國第一條准高速鐵路建成通車,中國在那一年進入了鐵路高速時代。

  王友發為什麼選擇鐵路這一行?或多或少源於父親的影響。王友發的父親也從事鐵路工作,老一輩經歷的是蒸汽火車的年代,『小時候放學爬上山坡就會看見機務段的機車車頭來來往往的。』從事鐵路工作,在90年代是很多人向往的職業。

  從業23年,王友發伴隨著中國高鐵一同成長,從90年代的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到21世紀高鐵動車組的出現,再到現在中國高鐵的發展已經走在世界的最前端,人民贊嘆高鐵是『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作為中國人,我們感到驕傲和自豪。』王友發站在高鐵駕駛室裡,獲得的更是旁人不可比擬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現在的王友發已經是一名教育技術員,不僅自己要學習,還要指導其他司機。除了鑽研高鐵的技術和原理,王友發更需要將知識和技術吃透之後用自己的方式傳授給別人。『司機有時候操作多了會忘記某一個步驟,我就分析他們為什麼容易忘記,想辦法讓他們記住每一個步驟。』

  在王友發看來,『能夠接觸到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能夠去操作和學習,這對我來說都是難得的機會。在別的地方是沒有的。』往後的日子,他也將堅守在崗位上,親歷中國機車和高鐵每一次的更新迭代,始終與中國鐵路最先進的技術並駕齊驅、勇往直前。

  他的夢很小,但其實很大。

  文/廣州日報大洋網記者劉嘉欣

責任編輯:孫宇

【專題】中國夢·大國工匠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