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藍圖正在變現實——再看京津冀
2017-09-18 12:17:02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題:藍圖正在變現實——再看京津冀

  新華社記者

  地更綠,水更清,出行更便捷,產業更有活力……九月的京津冀,秋高氣爽,氣候宜人,一片生機勃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了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部署,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新模式,謀劃區域發展的新路子。

  瀕臨渤海,攜攬『三北』,而今邁步從頭越。二十餘萬平方公裡的燕趙大地上,正在發生歷史性的變革。

  這是正在施工的北京新機場主航站樓(2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鞠煥宗攝

  從『各自為戰』到『互補融合』京津冀協同發展漸入佳境

  『從滿懷希望到北京打拼,到充滿擔懮怕無法生存,再到滿心歡喜在河北安居樂業。』用河北高碑店新發地農副產品市場香蕉批發商戶張俊的話說,從北京到河北,這些年的心路歷程可謂是一波三折。

  『7年前,我們開始闖蕩京城,希望乾成點兒事;3年前,搬遷到河北高碑店,內心還充滿擔懮。』張俊說,現在生意越來越好,不但經營規模擴大3倍,生意還擴展到河北周邊地區。

  張俊遷徙的經歷和感悟並非個案,『張俊們』人生軌跡的變化,源於3年前的一項偉大戰略決策:2014年2月25日至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工作並發表重要講話,京津冀協同發展正式上昇為重大國家戰略。

  曾經的京津冀三地雖然地緣相近,但京津兩地『過胖』,『大城市病』突出,周邊地區卻『偏瘦』,甚至仍存在『貧困帶』。

  3年來,改變在悄然發生。

  工人在北京現代滄州工廠總裝車間生產線上工作(9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牟宇攝

  距離北京200多公裡的滄州,一座現代汽車制造工廠已經竣工量產,可實現年產值360億元。這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提出以來河北省引進落地的最大體量項目。通過政策創新,落戶滄州的北京生物醫藥產業園的部分入駐企業已於去年投產。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提出至今3年6個月,渤海新區共承接京津項目699個,總投資3770億元。』河北渤海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國棟說,新區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平臺的建設正在加速。

  滄州的日新月異只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個縮影。3年多來,河北省先後承接京津先進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商貿物流等產業轉移項目超過1.2萬個。在河北的經濟版圖中,工業不再『一鋼獨大』,結構更趨於健康。

  同樣獲益的還有天津。『濱海新區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漸入佳境。』天津濱海新區發改委副主任唐中賦說,新區深化與唐山、滄州、保定等城市合作,推動主導產業在河北布局配套產業。

  3年多來,伴隨『一畝三分地』的意識進一步打破,京津冀攜手相融的夢想一步步變成現實。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北京企業在津冀投資額已經超過2000億元;天津企業到河北省投資項目超過2600個,累計到位資金1300多億元。

  今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涉及河北省雄縣、容城、安新3縣及其周邊部分區域的雄安新區,迅速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地區。

  北京市京津冀協同辦副主任劉伯正說,京津冀三地進一步明確了河北雄安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產業發展方向,細化了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新機場臨空經濟區、張承生態功能區、濱海新區等4個戰略合作功能區產業承接和發展方向,並確定了一批協同創新平臺和專業化承接平臺。

  『產業協同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實體內容和關鍵支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說,不辱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使命,京津冀三地正聯手用產業的互補、融合,打造協同發展的命運共同體。

責任編輯:焦志明

【專欄】十九大時光

【專欄】喜迎十九大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