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白求恩獎章』獲得者尹貽明:重癥病房裡緊握患者雙手的『暖醫』
2017-09-17 16:00:22 來源:央視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央視網消息:重癥醫學科的病人,一腳踏在人間,一腳踏在『奈何橋』。重癥醫學科的醫護人員則要和時間賽跑,為生命做最後的一搏。

  59歲的尹貽明是陝西省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的主任,他在急診醫療和重癥搶救一線工作了三十餘年,率領科室醫護人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救治著病情最危重、最復雜的病人,一次次將他們從死亡線上救回。尹貽明常說:ICU(重癥醫學病房)不是臨終關懷病房,是為了和生命做最後一搏的地方。我們的職責就是與死神賽跑,搶回每一位危重患者的生命。簡單朴實的話語,道出了一名重癥醫學人矢志不渝的事業追求。

  重癥病房裡充滿了無奈和病痛,但也充滿了對生命最後的希望。『已經快勝利了,再加把勁兒,就可以到普通病房去了。』雖然很多重病患者只能回應一個眼神或表情,但暖心的尹貽明時常會去握住患者的雙手,耐心又打趣地鼓勵他們。

  22歲的小譚(化名)一個月前臨產時突然昏迷,在當地醫院搶救時,兩次心髒驟停,情況十分危急,被緊急轉至尹貽明所在的陝西省人民醫院。剛到醫院時,小譚處於深度昏迷狀態,呼吸需要靠機器維持,血壓不穩,凝血功能也有障礙。但是經過檢查,尹貽明發現胎兒還有生命體征,便馬上和產科會診,最終孩子平安降生。

  小譚依然處於昏迷,監測期間心髒再次出現驟停,命懸一線。尹貽明帶領團隊,爭分奪秒搶救,實時監測,最終保住了小譚的生命。經過一個月的救治,小譚暫時度過了危險期。考慮到這位新晉媽媽還沒見過自己的小寶寶,細心的尹貽明把小譚兒子的照片拿到病床前,鼓勵她積極治療。『咱們來握握手,兩只手一起,加把勁兒!』尹貽明俯下身子握了握小譚布滿『管線』的手,動作輕微卻又有力,就是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不知為多少患者燃起生的希望。

  尹貽明是一名重癥醫學專家,哪裡發生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及重大事故、災害,不論非典、甲型H1N1流感還是山陽山體滑坡、府谷爆炸事件、西鄉交通事故,不管前方是怎樣的險境,面臨怎樣的困境,他總在第一時間趕赴最前線全力救治病人,盡己所能挽救生命。

  『如果醫生都怕危險,那誰去救治病人呢?』這是尹貽明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2003年非典時期,醫院成立發熱門診。尹貽明帶頭戰斗在第一線,他負責發熱門診籌建工作,並帶領ICU五名護士在發熱門診堅守長達一個多月。為減少其它人員接觸感染機會,他總是冒著被感染的風險,親自把病人送到隔離病房留觀。他多方收集資料,制定消毒、隔離制度,處理科內、院內發熱病人的會診和排查工作,無一例漏診病人。

  帶領醫護人員推動科室及學科發展,始終是尹貽明肩上沈甸甸的責任。重癥醫學科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陝西省人民醫院起步較晚。2003年,科室成立之初,人員嚴重匱乏,僅有三名年輕醫師,管理十五張床位。為了患者安全,尹貽明作為科主任、高年資主任醫師毅然決定參加值班,是全院當時臨床一線值班醫生中年齡最大、資歷最長者,更是絕無僅有的一名科主任。他多方爭取機會,先後選派十餘名醫生、護士赴北上廣等地學習肝移植監護等多項領先技術。結合實際,制定出醫院肝移植術後監護細則,成功完成肝移植、肺移植、腎移植術後的監護任務。科室人人掌握輸液泵、微量泵、床旁監護、生命支持治療、呼吸機等治療儀器使用。醫護人員以過硬的專業技能屢次在技術比武中奪冠。

  在尹貽明的帶領下,重癥醫學科治療有效率、搶救成功率不斷提高,逐漸成為醫院強勢科室。每年收治來自院內外重癥病人1千餘例,搶救成功率超過88%,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肺栓塞、羊水栓塞、感染性休克等諸多凶險疾病到了這裡都能化險為夷,成為西北重要的危重患者救治基地。

  近年來,隨著醫改政策的不斷深入,分級診療體系逐步健全,陝西省人民醫院成立了醫聯體。重危病人的急會診及轉診明顯增多,尹貽明更加忙碌了。接到求救電話後,不論夜間還是節假日,也無論他身在何處,都能及時應診,想盡一切辦法幫助基層醫院解決問題。他多次親臨基層醫院進行培訓授課,幫助他們組建ICU,全省二級醫院幾乎遍布他的足跡。

  獲得了白求恩獎章,尹貽明表示有些『惶恐』,他說自己不是做科研的,也不是紮根基層的,就是一個給人治病的醫生,沒有作多大的貢獻,全國像他這樣的醫生還有很多。尹貽明默默奉獻,堅守臨床一線,踐行白求恩精神,視使命重於生命,愛患者勝過自己,以過硬的醫療技術和高尚的醫德,贏得病人『以生命相托』的信任。(來源:國家衛生計生委宣傳司)

責任編輯:楊雪

【專題】中國夢·大國工匠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