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旅游產業是武陵源推進精准扶貧工作的重要手段。湖南日報記者徐行攝

五號山谷民宿的為當地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岳東攝

土家織錦織出脫貧致富夢。
華聲在線9月13日訊(記者黃煌劉玉鋒劉濤通訊員鄧道理)『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提起武陵源,你是不是就想起三千奇峰拔地起,八百溪水蜿蜒流的奇美山水?9月13日,『精准扶貧在三湘』網絡主題活動媒體團抵達湖南省張家界市腹地武陵源區,聚焦精准扶貧的『武陵源模式』。本次活動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湖南省委網信辦、省扶貧辦和湖南日報社主辦,華聲在線、網信湖南和湖南微政務承辦。
武陵源總面積397平方公裡,總人口6.2萬人的武陵源區是國內外知名的旅游勝地,建區近30年來連續獲得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等國際國內桂冠。
但不為人知的是,武陵源在旅游開發初期也是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產業結構單一,本地居民主要以農業為生計,生活水平十分落後,被湖南省確立為51個省級貧困縣(區)之一。近年來,武陵源區全面貫徹落實精准扶貧戰略思想,2017年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發布公告,批准武陵源整區脫貧摘帽。武陵源,這個聞名世界的旅游區,也因此成為湖南省首批整區脫貧摘帽的區縣之一。『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這是今年的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
張家界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武陵源區區委書記朱用文表示。
實行『三個精准對接』,解決扶持誰、怎麼扶的問題
『我們緊緊抓住駐村幫扶、結對幫扶責任落實這個關鍵,實行領導聯村、駐村幫扶、結對幫扶「三個全覆蓋」,建立了單位與村(居)共進退、乾部與貧困戶緊相連的幫扶機制。』武陵源區委副書記、區長鄭小胡談起之所以能夠順利整區脫貧摘帽,得益於強有力的組織保障。據了解,2016年度武陵源區打響脫貧攻堅戰後,全區所有處級乾部分別聯系1個有貧困人口的村(居),86家單位與42個村結對,932名黨員乾部與1787個貧困戶結對。
『家底清』是扶貧的基礎,如何確保扶貧工作『精准』到位,重點解決扶持『誰』的問題,在具體幫扶中,武陵源區實行『三個精准對接』、『五個必須』、『五個到位』,即:精准對接幫扶計劃、精准對接幫扶措施、精准對接幫扶政策;必須尊重貧困戶個人意願、必須熟知扶貧政策、必須結合鄉村特色產業、必須有家庭幫扶增收新項目、必須踩准時間節點;確保政策保障項目落實到位、扶持資金發放到位、村集體經濟分紅到位、幫扶工作進度到位、技術支持和服務到位。
為保障脫貧措施落實到位,武陵源區出臺了《關於做好聯村到戶精准幫扶的指導意見》、《武陵源區脫貧攻堅及『五基工程』工作考核辦法》等制度,完善了精准幫扶、業務指導、動態監管、目標考核和工作問責五大保障機制,確保脫貧攻堅任務『五有兩到』,即有安排、有指導、有時間節點、有督查、有問責,確保目標任務到單位、具體工作任務到人。
立足旅游『區情』,探索旅游扶貧和產業扶貧新模式
『旅游是我們武陵源的最大區情,立區靠旅游,脫貧摘帽依然靠旅游。』鄭小胡介紹,全區2016年實現旅游總收入102億元,旅游接待規模2198萬人次,核心景區一次進山人數突破400萬大關。
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武陵源區堅持大力探索旅游扶貧和產業扶貧新模式,把發展鄉村旅游作為助推脫貧的根本途徑,推動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轉變,向鄉村輻射,帶動10個貧困村轉型發展,讓5000多名農民吃上『旅游飯』。圍繞核心景區和中心城鎮,武陵源區按照『宜旅游的發展旅游、宜從事旅游的農戶轉型旅游業』的原則,發展了一批農業觀光游、生態游、戶外體驗游產品,開發了一批特色種養業、手工業產品,推動農業生產服務旅游、農業產品變為旅游商品、農民轉為旅游從業者,貧困群眾圍繞旅游抓發展。武陵源區連續出臺獎扶政策,扶持旅游農業龍頭企業和『能人經濟』發展,形成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戶一產』三級扶貧產業體系,讓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鄉、村、戶三重產業增收保障。建成了天子山辣椒、中湖魚泉貢米、協合菜葛和索溪峪土家織錦四大特色產業基地,將扶貧資金以村為單位委托或入股到產業項目,由村集體按比例享受收益,統一給貧困戶分紅,確保產業紅利覆蓋全區所有貧困人口。因村施策發展村集體經濟,扶持31個有貧困人口的村(居)各建成1個種養業、鄉村客棧等資產收益性扶貧項目,將貧困人口納入合作組織直接受益。著眼於增強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至少落實1個家庭增收項目,全區落實家庭幫扶項目2895個。
中湖鄉野溪鋪村居民陳玉林圍繞臨近核心景區優勢,在家門口開辦起特色鄉村民宿五號山谷,2016年不僅個人實現純利潤200多萬元,還讓周邊10戶合作農民每戶分紅10萬元以上,同時為30名村民提供就業機會。
此外,武陵源區還堅持脫貧攻堅與發展現代農業緊密結合,讓更多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土地流轉有租金,和妻子在蔬菜基地做零工有收入,村裡集體項目有分紅,家裡還養了豬和雞,一年收入上萬元,現在的日子比蜜甜。』武陵源區協合鄉楊家坪村脫貧戶王作定摘掉了『窮帽』,挺直了腰杆。
精准扶貧,不落一人脫貧攻堅與美麗鄉村結合
武陵源區堅持將脫貧攻堅與旅游產業深度結合,在這其中,又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增強農民幸福感的關鍵舉措,結合核心景區移民搬遷,按照『乾淨、整齊、點亮、美化』的要求,推進貧困村房屋改造、風貌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讓更多農民住上『新家園』。
據統計,近五年時間,武陵源區共緊緊依托城鄉互助共建這個平臺,建立健全『以旅促農、以城帶鄉』的城鄉統籌發展長效機制,共投入資金3.4億元,完成美麗鄉村建設任務1714個,村均達41個,村均投入809萬元。全區農村用水用電、網絡寬帶、交通出行、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服務實現100%保障,基本實現了組組通水泥路、戶戶通公路,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覆蓋,建成省級新農村示范村4個、市級新農村示范村8個,每個村都達到了『兩個確保、兩個完善』的要求,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全面改善。
2016年度,武陵源區按照『區級統籌、鄉鎮主導、產權到村、收益到戶』的原則,1121戶貧困人口通過鄉、村、戶三級產業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3516名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達6000元以上,超過國家現行扶貧標准。同年年底,經省脫貧摘帽驗收組驗收和第三方評估,全區貧困發生率為0.27%,識貧准確率、脫貧准確率、群眾滿意度分別達99%、98.2%、98.8%,符合脫貧摘帽條件。2017年2月,湖南省正式宣布武陵源區整區脫貧摘帽; 2017年3月,武陵源區榮獲全省三類縣中第一個小康達標縣,率先在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精准扶貧,不落一人。我們不僅要靠旅游實行精准扶貧,還要依托旅游發展實現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朱用文對未來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