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炮制不出真實的社會冷暖
監獄副科長何某欠缺的除了法制教育,還有新聞專業教育,尤其是對真實的尊重。
近日,一篇題為《老人撫養孫子14年考上復旦,發現『去世』兒子還活著》的新聞在網上熱傳,然而,這則消息很快被證實為『假新聞』。經查,『兒子詐死14年』假新聞的編造者,是襄陽某監獄的教育科副科長何某。談及撰寫這篇文章的初衷,何某竟然自稱『寫的是文學作品』。目前,何某已被單位停職。(《楚天快報》9月13日)
『兒子去世兒媳失蹤,老人獨自撫養孫子14年……』這樣的情節,再加上一些離奇曲折的細節,很容易讓讀者『中招』,使他們被憤怒衝昏頭腦。『父母不負責』『兒子不孝』『老人太辛酸』等情節,激發了公眾的憤怒。自始至終,大多數人都借此宣泄著心中的情緒,直到這則新聞被證偽,纔發現自己『上了當』。
然而,這則假新聞給事件當事人帶來的傷害不會立即消失。在這段看似有鼻子有眼的故事背後,確實有一位叫做『王修德』的老人,而老人最開始接受所謂的『采訪』時,只是想解決自家菜地被淹的問題,從沒想到過他的照片會出現在假新聞中。短短幾天中,他自己成了周圍鄰裡攻擊嘲笑的對象。
近些年來,新聞行業的公信力屢受打擊,正因為新聞的真實性一直在被這些辜負公眾信賴的『假新聞』蠶食。
這類假新聞總是以一種『傳播真相』的面目出現,其內容往往涉及一些極易引發情感共鳴的話題,其存在目的就是吸引眼球。在媒體行業競爭日益白熱化的當下,有些媒體或者自媒體創作者,為了迎合受眾興趣,增加點擊量,經常捕風捉影地報道一些莫須有的事件,使得『媒介流言』『假新聞』等現象常常層出不窮。這種行為一方面給當事人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另一方面也傷害了新聞本身。
有人說,這樣的造假者應該接受『法制教育』,這點當然不假。然而在我看來,監獄副科長何某除了欠缺法制教育,還有新聞專業教育,尤其是對真實的尊重。可笑的是,在何某的自媒體『麒琅曦』的簡介中,至今仍然寫著『洞察社會冷暖,聚焦真實生活』的簡介,如今再來看這條簡介,實在給人一種『打臉』的感覺。
制造假新聞的人,當然要依法依規接受懲罰,但我們還要不斷重申新聞真實的重要性。『離我們最近的是真實,離我們最遠的卻是真相』,這句話放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在這個人人都是傳播者和見證者的時代,堅持實事求是,依然是最基本的傳播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