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9月12日報道 法媒稱,自從人們開始用手機支付,上海人比較喜歡的全家便利店的收銀員就沒有那麼多時間再重復老一套了:『您好,歡迎光臨,您有會員卡嗎?消費超過5員免費贈送一個酸奶……』。客人根本不需要找零錢,也不需要排長隊等著,收銀員只有兩個舉動可做:掃產品上的條形碼,然後再掃一下手機上的二維碼,顧客立刻就會收到一條提示,顯示其所購物品的支出總額。
法國《世界報》9月6日以《在中國,移動支付在消滅現金》為題報道稱,全家便利店的這種支付方式並非是上海這樣擁有2500萬人口的大都市所獨有的現象,即便在很偏遠的省份,如青海(西北)或西藏,中國人也可以通過微信的電子錢包或阿裡巴巴的支付寶進行支付。2013年通過手機實施的在線支付或商場購物交易額還只有1830億美元,到三年後的2016年則飆昇到了5.5萬億美元。
在上海市中心的徐匯區,商家營業收入的一半至三分之二是通過手機支付的。在大城市,政府也開始采取這種支付手段:在上海,水費和電費甚至醫院交費都可以通過手機支付。甚至一些警察也有一個應用程序,違規者可以通過手機支付罰款,提前打招呼說拒絕手機支付的出租司機真的是鳳毛麟角。
在這個四年前還是現金為王的國家,變化遽然而至。就在不久前,人們還要用現金支付房租,最起碼也要辛苦地跑到銀行去轉賬。如今,根據英國輿觀調查公司今年7月份公布的一份報告,使用手機支付的中國民眾比例已經達到了73%。
報道稱,這種躍進主要是拜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大規模使用所賜。微信有9.63億活躍用戶,其中有6億用戶使用電子錢包;而支付寶也有5.2億用戶,手機支付操作的方便性解決了中國機構和銀行業效率低下的問題。
報道稱,從技術角度講,手機支付成功的關鍵是二維碼,這種識別碼比其前輩們能包含更多信息,不僅手機能自動生成二維碼用於個人支付,還能把個人二維碼打印出來用於收款。有了這種技術,就連街上的商販也可以使用手機支付:賣烤紅薯的商販騎著破舊的三輪車,其使用工具上貼著二維碼,這不是什麼新鮮事兒。這是在仍處於發展中階段的中國普遍采用的『低技術』系統,這裡的很多買賣只有幾元錢左右。這種錢不多的買賣,不足以讓賣水果蔬菜的商販去下載苹果支付使用的NFC,這在中國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