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穿越時空的巨變——再看中國西北角
2017-09-11 17:52: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王大千 任瑋 藺娟 符曉波 賈立君 童方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 題:穿越時空的巨變——再看中國西北角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把握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的發展大勢,順應時代要求和人民願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從9月11日起,新華社將在『喜迎十九大』專欄陸續推出『再看中國西北角』『京津冀在行動』『中部崛起寫華章』『長三角聽新潮』『東三省再奮進』『泛珠角變奏曲』等六組跨區域協作調研全媒體融合報道,每周集中推出一組,全面展示各地取得的發展成就,深刻反映神州大地發生的歷史性變化,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以新的精神狀態和奮斗姿態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前進。

  新華社記者王艷明、姜偉超、安蓓

  上世紀30年代,范長江曾以一部《中國的西北角》揭開這片土地的神秘面紗,當年西北的貧困和落後為世人震驚。

  時光荏苒,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夕,再看中國西北角,黃土地早已不是范長江筆下的那個西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正深深植根於這片土地。隨著國家一個個大布局、大戰略、大規劃的實施,西北大地上,一幅幅壯美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內陸腹地成為開放前沿

  『察綏寧甘青新六省,除新疆外,其餘五省,就目前現狀而言,經濟價值甚微,比平津及沿江沿海一帶,肥瘦之差,直不可以道裡計。』這是范長江在《中國的西北角》四版自序裡的一段話。

  80餘年過去了,記者采訪中卻得到這樣一組數據:

  從2017年4月1日至8月31日,陝西自貿試驗區新增注冊企業5014戶,其中外資企業53戶;近5年蘭州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6.5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6.61%;今年上半年寧夏全區實現貨物進出口總額164.3億元,同比增長114%,其中出口121億元,增長144.3%……

  數據背後折射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西北地區活力奔湧的景象。

  在行政區劃上,西北指陝甘寧青新5省區。在范長江《中國的西北角》裡,還包括了四川和內蒙古。

  陝西沿黃公路渭河特大橋與遠處的華山相映成景(8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就陝甘寧青新5省區而言,這片區域扼西去要道,拱衛中原,歷史上一度是富庶之地,後因交通困鎖和自然環境惡化,與中東部發展差距逐漸拉大。

  范長江當年的途經地,看到的大多是道路難行、生產蕭條、餓殍遍地的景象,就連成都平原的新都,『道路兩旁大多破敗不堪』『有許多被餓得半死的農民』。

  封閉、殘破、落後是上世紀30年代西北角的代名詞。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西北各省區,站在了向西開放的前沿。

  羊群和馬群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的草原上吃草(8月23日攝)。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西北地區作為傳統的草原牧區和沙漠集中分布地區,近年來退牧還草、防沙治沙、植樹造林等舉措推動了生態環境的恢復,更促使西北走出一條區別於高耗能、高污染經濟發展路線的新路徑,成為綠色發展的探路者。新華社記者馬卓言攝

  一個個經濟區、自貿試驗區、生態保護區、體制改革試點及改革開放高地在西北各省區先後確立,區域重點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特色優勢產業及生態文明建設齊頭並進,給這片遼闊的土地注入無窮生機。

  德國的杜伊斯堡,中歐重要物流鐵路樞紐。經新疆阿拉山口、霍爾果斯口岸出境到此入港的中歐班列絡繹不絕,滿載中國商品的藍色集裝箱被分裝後繼續奔赴歐洲各地。截至目前,『中歐班列』從蘭州、銀川、西寧等多個城市出發,到達10個國家的15個城市。

  靜水深流,潛移默化,更為深刻的變化正在發生。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39歲的農民企業家崔發年,辦公桌上擺著俄文、阿文和中文3種文字的名片。他創建的『張掖市發年農產品有限責任公司』集特色瓜果蔬菜生產、收購、加工為一體,與周邊農戶簽訂種植訂單4萬畝,目前40%的產品銷往中東及越南、緬甸等東南亞國家。

  『這些年眼光和境界都不一樣了』,崔發年說。

  一批批新政策正在落地,一家家西北企業走出國門。僅2016年,甘肅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額突破100億元;而地處西北邊陲的新疆,正發揮門戶優勢,規劃建設服務『一帶一路』的交通樞紐、商貿物流、金融服務、文化科技、醫療服務『五大中心』。

  大西北進入『黃金』發展期

  范長江在《中國的西北角》裡,除了對沿途的飲食和住宿有生動描寫外,提及較多的還有路。

  『西蘭公路』這條用『一百四十萬巨款』修成的『聯絡西北各省的陸路交通的乾路』,卻因『未曾用碾壓緊,路面凸凹不平,車行其上,忽高忽低,宛如乘風破浪』,被范長江稱為『稀爛公路』。

  80餘年後,凡是到過西北的人,感受到的最大變化,可能還是腳下的路。

  2017年7月9日是西北交通史上重要的一天。當日,隨著西安北至蘭州西D2651次列車緩緩駛出西安北站,寶雞至蘭州高鐵正式開通運營。

  7月9日上午8時16分,蘭州鐵路局管內G2028次列車從蘭州西站駛出開往徐州,這意味著寶雞至蘭州高速鐵路正式開通運營。新華網 韓家慧 攝

  蘭州市民高建禮迫不及待坐上高鐵回寶雞看親戚。『感覺像飛一樣,日子變化真大。』這位81歲的老人說,他上世紀50年代從寶雞坐火車到蘭州,500公裡的路程走了24個小時,而現在僅需2小時。

  隨著寶蘭高鐵開通,一條東起徐州,西至烏魯木齊的快速客運專線貫通。至此,幾千年來相距2300多公裡的西安至烏魯木齊的『駝鈴古道』,被『絲路高鐵』取代。

  一路通百路通,西北不再是角落。2014年底,蘭新高鐵開通運營,甘肅、青海、新疆步入高鐵時代;京新高速2017年7月通車,北京到新疆的行車裡程縮短1300公裡;蘭渝鐵路今年將全部建成通車,西北與西南大通道貫通,將圓孫中山先生的『百年夢想』。

  基礎設施投資變為發展紅利,創新驅動助西北『彎道』超車。

  范長江曾經走過的石嘴山,為寧夏生產出第一度電、第一噸煤、第一爐鋼鐵、第一噸活性炭……但經過50多年的發展,煤采沒了,產業舊了,空氣污染了,環境破壞了,城市也『老了』。

  面對發展中遇到的挑戰,石嘴山把產業昇級作為轉型發展關鍵。5年間,已形成新能源、生物醫藥、新型煤化工、現代紡織4個特色產業發展格局。

  『近5年來,西部一些地區采取正確的戰略,抓住新技術革命的機會,走出一條「後發趕超」的道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區域經濟部部長侯永志說。

  以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引擎,大力夯實基礎支橕。黨的十八大以來,西北地區呈現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

  2016年,陝西省天使投資額達1.29億元,排名全國第12位。而就在兩年前,這個西北科教大省吸引的天使投資額只有192萬元,排名全國第23位。

  范長江用他的眼和筆,曾對『西北荒涼』『都是沙漠一樣』的舊認識進行糾正,認為『西北沃野正多,宜於人類生活之地區甚廣。』

  如今,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正在逐步成為西北人民的生動實踐。

  金秋時節,蜿蜒曲折的母親河滋潤著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這片沃土。當地近年來實施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一期、二期工程,海南州生態畜牧業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局部地區生態環境明顯好轉。

  生態反哺農牧業,綠色做底處處生機。目前,海南州已有46家龍頭企業,直接或間接帶動4.45萬戶農戶增收。

  不僅如此,生態環境的改善還推動旅游業、餐飲業上新臺階,第三產業發展後發力強勁。

  2017年上半年,新疆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9.3%;甘肅接待國內外游客人次和實現旅游綜合收入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22.8%和26.6%。

  小康路上百姓幸福感節節攀昇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以及扶貧、教育、醫療等一系列政策密集落地,西北群眾獲得感不斷提昇。大西北已經完全不是范長江看到的西北角。

  家住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坪山村的李澤業,今年考入了江西理工大學。母親因病喪失勞動能力,父親常年外出打工,5940元生源地助學貸款圓了他的『大學夢』。

  而在80餘年前,范長江途經的鄉村,很少能見到學校。在甘肅藏區行進,他偶然間走進一所學校,在與教書先生交談時,這位當地的『知識分子』竟不知『成都』『西安』。

  扶貧先扶智。近年來在努力貫徹落實國家政策的同時,西北各地不斷出臺措施,推動教育跨越發展——

  在實現集中連片貧困縣鄉鎮幼兒園全覆蓋基礎上,甘肅提出今年要實現貧困地區1500人以上的行政村幼兒園全覆蓋;寧夏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提出2018年貧困地區農村小學三年級以上都要開英語課;青海完善高等教育資助體系,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大學生每年資助3000元。

  不斷完善醫療保障體系,讓老百姓看病不發愁——

  家住青海省湟源縣城關鎮的謝文國被查出患有膿毒血癥。『要是沒有大病醫保,全家都沒了指望。』謝文國說,自己住院治病花了34萬元,醫保報銷10萬元後,大病保險又報銷14.3萬元。

  涇興村全貌照片(2017年6月21攝)。涇興村是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白土崗鄉的純移民新村,村民593戶2692人系2015年從寧夏涇源縣7個鄉鎮21個行政村搬遷而來。該村目前共有建檔立卡戶239戶1180人,扶貧脫貧任務艱巨。當地政府根據該村情況,通過土地流轉,引進大型養殖企業;密切與企業合作,在村中建立『扶貧車間』;依托實力雄厚企業,促成企業與貧困戶結對幫扶等方式,逐步實現貧困戶脫貧致富。新華社發

  而80餘年前,范長江在西北鄉村行進,經常看到的不是餓死就是病死的老鄉。

  生活在今天西北大地的老百姓,不僅豐衣足食,住房條件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2016年12月,寧夏石嘴山的張琴因為政府實施棚戶區改造,高興地搬入了新房。『房間104平方米,地板、牆面和衛浴設施等在入住前就已裝修好。』她說。

  過去5年,石嘴山累計投入130多億元,16萬困難群眾實現安居夢。而在甘肅,將全面完成農村D級危房改造,僅今年受益的貧困戶就有11.05萬戶。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黨的十八大以來,精准扶貧持續發力,帶動更多百姓脫離貧困奔向『致富路』——

  西北各省區因地制宜,探索出光伏扶貧、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金融扶貧、就業扶貧等多種發展路徑。

  2016年,陝西實現151.75萬人脫貧;甘肅全年減少貧困人口62萬人;寧夏全區19.3萬人擺脫貧困;青海省順利完成11.6萬人口脫貧;新疆實現5個貧困縣摘帽、810個貧困村退出、63萬人脫貧。

  80餘年後,再看中國西北角,舊貌換新顏的西北大地,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書寫新的篇章。(參與記者王大千、任瑋、藺娟、符曉波、賈立君、童方)

責任編輯:呂小忱

【專欄】十九大時光

【專欄】喜迎十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