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不是『第一次』,希望兒子經歷磨難
為何要帶著兒子去徒步經歷磨練?張偉說,一方面是自己喜歡戶外運動,更重要的是讓兒子去感受大自然、感受生活與成長中的艱辛和不易,培養吃苦耐勞、勇敢堅毅的性格,『如果是女兒,我會帶她去環游世界,看一切美好的事物;但兒子,我希望他經歷磨難』。
張偉清楚記得,2015年暑期前夕,他向家人提出帶兒子去『窮游』的想法,遭到強烈反對,9歲的兒子更是不理解也不想去。但面對壓力和質疑,他毅然帶著兒子開始了人生第一次『窮游之旅』。他們在雲南、廣西等地,徒步、爬山、住農家、做農活、住帳篷、擺地攤、打工換宿等。
第一次旅行用時40天;2016年暑假,第二次旅行開始,這一次他們走進了貴州。張偉稱,這一次,兒子的態度有了明顯轉變,逐漸開始喜歡上『窮游』;家人感覺到了圖圖的變化,逐漸從反對變為理解和支持。
張偉在此次徒步的游記回顧中這樣寫道:很多時候我會忘了你纔12歲,只有每當到達目的地後,你為獎勵你的一瓶飲料而高興得忘了傷痛的時候,我纔想起你還是個孩子。或許,你現在不懂徒步318和穿越這段路的意義,但以後的某一天你會明白,它的美。
2
十多歲的孩子經受磨難太早了?
很多人也許會問:讓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去經受磨難,是不是太早了?
在張偉看來,時間剛剛好。因為8歲到12歲是步入青春期前的一個階段,正是孩子塑造性格的重要時機。他認為,在這個階段如能以孩子喜歡的方式多陪陪孩子,和孩子培養出家長之外的感情,贏得孩子信任,給孩子一個正面的榜樣和示范,對孩子的青春期和叛逆期成長會有很大幫助。
3
3年『窮游』孩子變得比同齡人更成熟
經過3年來的『窮游』,張偉發覺兒子正在慢慢長大,思維和觀點都比同齡人更成熟,這正是他願意看到的。
『第一次擺地攤,他遠遠地站在一邊不敢靠近,更不敢叫賣。』張偉笑著說。到了後來,兒子會認真分析、精心准備,然後熱情地向顧客推銷和展示,去年在貴州鎮遠,他還勇敢地去宵夜攤推銷水母。張偉也坦言,兒子的學習成績不算太好,但良好的品行、堅強勇敢的性格以及獨立的思維已經越來越明顯地顯現出來了。
他說,這次徒步之旅引發的廣泛關注,對兒子的心理帶來一些壓力,不過他還是能正確面對。開學後,學校老師和同學都很關注此事,班主任及大多數家長都還是表示認同。對此,張偉感到一絲欣慰。
4
不贊成刻意模仿歷練孩子因人而異
『不是只有徒步纔能歷練孩子,方法還有很多很多。』張偉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其實,他不提倡這種形式,也不贊成刻意效仿。對於孩子的苦難教育,他只是選擇了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因此他建議其他家長,根據自己孩子的特質,選擇適合的方式去歷練孩子,因人而異。但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