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笛橫吹,黃酒小菜又幾碟;夕陽餘暉,如你的羞怯似醉……』這首周傑倫演唱、方文山作詞的《蘭亭序》頗具『中國風』,深受眾多歌迷的喜愛。不過,這歌詞將來年輕人能不能看得懂,已經成為臺灣文學大家、中文系教授與高中語文老師的一種懮慮了。臺當局教育部門近日舉行的課程審議會上,一大波去文言文的『議案』赫然出爐,引發島內社會深深懮慮。
坦白說,此前學生代表們所謂的『學古文很無聊』『唐宋八大家不過是「造神」造出來的』這些荒唐的理由不過是為降低文言文比重尋找的借口,某些組織團體為了推動這一目標的實現,無非是要進一步實現『文化臺獨』,戕害臺灣的年輕一代。
這一點從『網絡投票』入選的文章中就可見端倪:比如這其中許多都是迎合『臺灣主體意識』的作品,也有日本人中村櫻溪所作的《七星墩山蹈雪記》。可以說,為了實現意識形態上的『去中國化』,民進黨當局不惜自毀下一代的語言根本,這已經到了荒腔走板的地步。
針對課審會小組的建議,中文教授和專家們也都無法沈默。前不久,多位『院士』、大學教授在臉譜上聯合發表聲明,截至目前,已有萬餘人參與聯署,抗議新課綱。而白先勇、餘光中等也先後發聲,直言語文課綱審議要尊重專業,不能淪為實現臺當局『去中國化』的工具。
事實上,自民進黨上臺以來,雖然虛與委蛇地說著『維持兩岸現狀』,但事實上又搞出很多『去中國化』、傷害兩岸同胞感情的小動作。取消祭黃帝陵、去孔、去孫、廢除課綱微調、不再在高中單獨教授中國史、推行『國語』多元化,如今則向課本中的文言文開刀,可見民進黨開足了馬力,要把中華文化的根在臺灣徹底斬斷,讓臺灣的下一代不再記得自己是炎黃子孫,只曉得『古今臺外』。
從情感上來說,大砍文言文、搞『文化臺獨』的舉措會擴大兩岸同胞之間的情感裂痕,減少臺灣青年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而從理性功利的角度來說,這些做法則會影響臺灣青年未來的競爭力。
隨著中國大陸在全球影響力的日漸增強,世界各地對中華文化的關注越來越多。『漢學』『中國學』在許多國家都成為『顯學』,學習漢語的人更是不計其數。而臺灣地區在過去幾十年來保留、傳承中華文化方面都做出了很大貢獻,不論是德高望重的文化大家,還是普通人背誦引用經典古語的能力,或是以『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命名的道路,都曾讓許多人感嘆,臺灣是有著濃郁中國味的地方。
而這種濃郁的中華文化氛圍其實就是臺灣軟實力的體現。但是,如今民進黨當局卻要『自毀長城』,淡化中華文化在臺灣的氛圍,削弱臺灣年輕人掌握傳統語言文化的能力,這種做法無異於『文化自殺』。
如果任由事態發展下去,想象不遠的將來,當外國人能脫口而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但臺灣人卻表示聽不懂時;當臺灣年輕人們准備踏入職場,卻因為中文能力測試不過關而被心儀的公司拒之門外時,不知那時他們將多悔恨當初沒有好好學古文。
中華文化這筆老祖宗留下的財富,臺灣要是丟掉了,只會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