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砥礪奮進的五年】儒風雅韻下的衢州:傳承千年風華 續寫瑰麗傳說
2017-09-08 18:05:17 來源:浙江在線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中國儒學館周禹龍攝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乘車行駛在浙江省衢州市,打開車窗便能感受到和煦而溫暖的『春風』,迎面吹拂;聽到縈繞耳畔的朗朗論語聲,久久不散。這,是一座充滿儒風雅韻的江南文化名城。

  古城衢州,有著1800多年的建城史,是閩浙贛皖四省邊際交通樞紐地,素有『四省通衢、五路總頭、東南闕裡、南孔聖地』之美譽,是孔氏南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在浙江的歷史文脈終年具有獨特的優勢。

  在浙江這塊物產豐富、人文薈萃的寶地上,孕育了眾多的文化明珠。近幾年,浙江省注重文化產業的發展,積極推動『文化走出去』。而擁有南孔文化的衢州也緊抓機遇讓南孔文化在衢州大地上重煥生機。

  在衢州市委書記陳新看來,這些年來,衢州一直致力於復興歷史文脈,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讓儒學真諦在現代實現有效轉化。

  游客參觀孔廟周禹龍攝

  推陳出新南孔聖地新崛起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在中華悠悠五千年滄海桑田中,祭祀一直是其重要的文脈之一。然而,衢州雖有『東南闕裡、南孔聖地』的美譽,但因為戰事滌蕩、政治變幻,祭孔儀式一度曾是遙遠的時空回響。

  1993年春,闊別家鄉38年的孔子第75代嫡長孫、時任沈陽黃金學院副院長的孔祥楷回歸故裡,孔氏南宗家廟因此也有了名正言順的主人,重振家廟聲名、恢復南孔祭典也由此成了孔祥楷的首要任務。

  中國儒學館內的親子互動周禹龍攝

  『是誰在祭孔夫子?當然是「我們」,可既然是「我們」。為什麼要隱去真實身份,像演戲一樣,把自己打扮成前朝人。』孔祥楷當時覺得,時下很多祭祀活動都沒有弄明白祭祀主體。

  童年的深刻印記讓孔祥楷堅信,祭孔應當富有時代的氣息和特色。經過討論與碰撞,最終『當今社會各界祭祀孔子,不沿襲仿古的祭祀形式』的祭孔定位,成為南孔祭典的思想之魂。

  2004年,沈寂了半個多世紀的衢州祭孔大典突破傳統桎梏,重新煥發了勃勃生機:沒有華麗繁瑣的佾舞,身著現代服飾的教師學生,在虔誠地朗誦《論語》、齊唱《大同頌》,傳統的太牢禮獻『三牲』,也變成了獻『五谷』和文房四寶……

  老人在中國儒學館看書周禹龍攝

  『儒學要實現現代轉化,就必須在創新中突破常態,不拘泥僵化的舊思維,多關切當代社會的新發展、新問題。』孔祥楷表示,只有更深刻的思考,纔能踐行『衍聖弘道』的使命。

  在孔祥楷的倡導下,原本高居廟堂之上的祭孔,開始俯下身子,走向社會、走向群眾、走向民間。

  對此,中山大學教授王霄冰撰文認為,衢州祭孔是把孔子當成一位文化先人來祭,為此摒棄了舊時代祭祖禮的繁文縟節,設計出了一套全新的祭孔禮儀,並盡可能地動員全市市民參與。這一創舉不僅具有典范性,而且帶有劃時代的意義。

  孔子與『三千弟子』周禹龍攝

  從陽春白雪到雅俗共賞

  六德、六行、六藝、《四書五經》……曾經的儒學就好比陽春白雪,讓人感覺高高在上,常人難以接觸。而在當下的衢州,儒學不但重煥生機,更是成為了滋潤萬物的陽光雨露。

  2016年9月28日,中國儒學館在衢州正式開館。深棕色木質材料為主要基調,古朴的建築風格又不乏現代的科技展示成為了儒學實體化的象征。

  為突顯衢州風格,設計師們還獨具匠心地在核心演藝區域采用高科技數字成像與傳統雕塑相融合的方法,制作了孔子『杏壇講學』造型、還有『毛晃磨硯著述』『樊瑩鐵面查案』等歷史故事。

  孔子雕像周禹龍攝

  1992年出生的邵恬悅因為對儒家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報名成為了講解員。為了能讓每一個人了解儒學,她不僅每天都在業餘時間准備講解詞,還通過各種途徑了解與孔子相關的歷史知識。

  『那段時間,中國儒學館的游客數量非常多,很多游客都會希望了解全面的信息,所以講解員們也很忙碌。』邵恬悅說,『用講故事方式講解儒學文化,既能讓人聽得進,更能讓人記得住。』

  『中國儒學館面向所有人開放,因此我們既有高大上的研討會、培訓班,也有平民化的禮儀課、講座等活動。』中國儒學館館長助理胡建峰表示,只有讓普通老百姓走進儒學文化,纔能更好地推動社會進步。

  萬世師表周禹龍攝

  儒學文化『花』漫衢州

  『寧違榮而不違道,真聖人之後也。』公元1282年,孔子第53代嫡長孫孔洙,不忍別離衢州先祖廟墓,主動將衍聖公爵位讓給他在曲阜的族弟世襲,元世祖忽必烈贊其為聖人之後。

  櫛風沐雨700多年後,『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和合、大同』的習習儒風,潤物無聲地吹拂在衢州大地上。

  2009年3月,浙江省民政廳在衢州市柯城區對『日軍細菌戰爛腳病』患者實施醫療救助試點,時任衢州市柯城區人民醫院醫務科科長的萬少華率先組建了一支『細菌戰爛腳病』醫療救助小組,開展免費醫療救助。

  7年時間,39位『爛腳病』老人、2000多次換藥、2200多次隨訪,『萬少華團隊』以大愛仁心撫慰民族傷痛,贏得了患者的信任和尊敬。

  孔廟周禹龍攝

  『奉獻幾多血和汗,不求青史留英名。』近年來,儒學之美一直潛移默化地改變著衢州,越來越多萬少華般的『最美人物』不斷湧現:公交司機毛志浩行車途中被倒下的路燈杆擊傷,忍住劇痛安全停車,保證了26位乘客的安全;農婦徐萌仙忍受著失去17歲愛女的悲痛,無償捐獻女兒所有有用器官;江山協警朱津津勇救輕生女子,不幸犧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細流匯聚長河……經過多年的精心培育和妝點,一顆顆『文化明珠』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點綴著衢州,讓其綻放璀璨光芒。衢州,已然成為一塊人文薈萃的寶地。

責任編輯:焦志明

【專題】習近平治國理政進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