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9月5日電(記者趙博)沿著G109公路從西寧出發,一路西行,青海湖澄澈、祁連山蒼茫、昆侖山皚皚……無邊無際的美景吸引著大巴車上每一位乘客,相機、手機的快門聲不絕於耳。
9月1日至5日,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主辦的『一帶一路』兩岸記者參訪團走進最後一站——青海,車行兩千公裡,感受古絲綢之路南線的風土人情。『大山、大水、大美』,是團裡臺灣媒體人發出的一致贊嘆。
『30年前我剛畢業,跟隨臺灣老兵探親團到訪大陸。結束上海、北京行程後,我當起了「背包客」,搭火車來到青海。那是我第一次游歷塔爾寺、青海湖,沒想到30年後,又來到了這裡,真是特別的緣分!』臺灣導報記者蔡淑娟說,看到塔爾寺作為藏傳佛教『黃教六大寺』的地位依然尊崇,感到很欣慰。
告別塔爾寺時,她在參訪團微信群裡分享了一張照片。圖中標志性的八座白塔一字排開,高處是雲霧繚繞的天空,陽光投射在新近修繕的塔身彩繪上,綻放出聖潔的光芒。『我覺得藏地的信仰非常純淨,由此孕育的人文歷史獨具魅力,是青海旅游的特色所在。』蔡淑娟說。
在青海湖,盡管天公不作美,參訪團的成員們還是興致勃勃地乘船游湖,冒雨合影。『以前,青海湖是課本上的一個名詞;現在,它變成了眼前活生生的具象。』臺灣中評社記者林谷隆說,聽著『青海青,黃河黃,祁連山下好牧場』等民歌長大,終於有機會身臨其境,感觸頗深,『希望可以借我的筆讓更多臺灣民眾了解大陸的壯美山水』。
位於柴達木盆地的茶卡鹽湖,可能是此行臺灣同胞最期待的一站。這個享有『天空之鏡』美譽的天然結晶鹽湖雖然旅游開發的年頭不久,但早已是臺灣網友口口相傳的『必去景點』。
3日一早,參訪團在藍天白雲的陪伴下第一批進入景區,乘坐觀光小火車領略鹽湖之美。下車後,不少人興奮地脫去鞋襪,不顧寒冷走進水中,只為拍下最好的倒影。『真的是不虛此行!』站在明淨的湖水邊,林谷隆告訴記者,自己明年就要結婚了,看到有好幾對新人站在湖中拍婚紗照,覺得非常感動,『在這裡互許終生,會一輩子難忘!』
游歷山水人文景觀之外,參訪團還考察了青海的經濟社會發展。在海西州大格勒鄉查那村的枸杞基地,半人高的枸杞樹密密麻麻,一串串紅色鮮果壓彎了枝頭。第一次看到枸杞鮮果,兩岸媒體同業紛紛舉起相機、攝像機拍個不停,圍著經營這片枸杞園的農民問個不停。
臺灣NOWnews新聞部記者彭?琳連夜撰寫了題為《高原紅金青海枸杞快速崛起》的報道,稱贊『枸杞成為高原上脫貧致富的重要農產品』。她說,報道播發後在島內反響很好,『許多朋友在臉書上給我留言說想要買枸杞』。
她還認為,農業是臺商可以考慮涉足的領域。『這次參訪陝甘青,臺商數量都不多,我想可能是因為高海拔氣候加上民族文化因素,使得在臺灣或大陸東部沿海的成功經驗很難被復制。』這位長年報道大陸新聞的資深記者說,臺灣擁有公認先進的農業技術,結合高原地區發展現代農業的科技需要,相信能夠找到合作商機。
在青海期間,參訪團還考察了昆侖山礦泉水廠、察爾汗鹽湖鉀肥廠和格爾木煉油廠。行程緊湊,不少人選擇在車上寫稿、發稿,青藏公路沿途的4G信號和大巴車上的Wi-Fi讓臺灣記者豎起了大拇指。
『我們這代人對青海的印象大多來自課本,親自來看過,更是覺得中華大好江山,一眼看不完。』臺灣東森電視整合戰略規劃部總監姚靜宜說,聽導游介紹修路築橋的不易,很是感動,再看到這幾天沿途養護工人的艱辛,對這次游歷感觸更深。
站在昆侖山腳下,臺灣亞太新聞網總監鄭維雄告訴記者,親眼看到關注已久的青藏鐵路,因為了解這條『天路』的工程意義和科技含量,心裡非常激動,『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我很希望臺灣年輕人能夠親自來看看廣袤的大西北,看看與臺灣截然不同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