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劉海瑩。記者霍艷恩攝
央視網消息:作為一個熱愛科學的造林人,無論在哪個崗位,劉海瑩對造林營林技術總是『偏愛』的。『塞罕壩各項事業的發展,始終凝聚著科技的力量。』劉海瑩說,塞罕壩的開發建設,就是一部中國高寒沙地科技攻關、可持續發展的進步史。
1984年,劉海瑩從河北林業專科學校畢業,捨棄了老家秦皇島優越的工作條件,來到塞罕壩做了一名基層林場技術員。擔任基層林場技術員,他每天工作在生產施工第一線,並迅速成為技術中堅。
三道河口林場,是塞罕壩所有林場中最乾旱的,年降雨量不足400毫米。這裡的土壤是沙質土,沒有肥力,不持水,造林很難成功。在這種情況下,劉海瑩和技術人員共同研究『容器苗』造林方法,加大容器體積,增強了苗木抗旱能力。
攻堅造林行動中,人們遇到這樣一個難題:樟子松造林,第一年苗木都放葉成活了,可挺過嚴冬後,第二年就會有許多苗木死亡。『這些樹苗不是凍死的,而是旱死的。』劉海瑩細致觀察,大膽研判。針對難題,劉海瑩與總場林業科人員組織實施了在秋季給小樹苗加蓋防風土的實驗。『在小樹苗的下半部墊一?土,然後再把樹苗埋起來。躲過來年4月底的幾場大風後,5月初將防風土撤掉。』就這樣,有了防風土的保護,一棵棵小樹苗挺過了生理乾旱這一生存最大難關,實驗取得成功並在全場推廣,塞罕壩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大大提高。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艱苦奮斗永遠是前進的保障,生態文明始終是發展的基石。』劉海瑩深情地說。
從2012年開始,林場『自斷一臂』,將以往每年的正常木材砍伐量從15萬立方米調減至9.4萬立方米。木材產業收入佔營林收入的比重從66.3%降到40%。『我們要吸收利用現代科技成果和經營理念,讓林場的森林資源得以永續利用。』劉海瑩說。
如今塞罕壩的森林生態系統每年可涵養水源、淨化水質1.37億立方米,固碳74.7萬噸,釋放氧氣54.5萬噸,可供199.2萬人呼吸一年之用,空氣負氧離子是城市的8至10倍,每年提供生態服務價值超過120億元。
『人這一生總要做點什麼,實現人生價值。』從第一代塞罕壩人艱苦創業的事跡中,劉海瑩讀懂了那份深深根植於內心的執著與堅強。
把自己所學知識和青春年華傾注到林場,做好第二代塞罕壩人,是劉海瑩初到壩上時立下的誓言,如今,他仍在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奮斗著。 (來源: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