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
岳陽城陵磯港,水面開闊,江面船舶穿梭,江岸車流如織。
在這裡,湖南出口貨物,由小船換大船,沿長江大動脈,漂洋過海;而進口貨物則由大船換小船,經『一湖四水』,運抵省內各地。上游川、渝等地的進出口貨物,每年近10萬標箱在此中轉。城陵磯港已開通直航上海、香港、東盟、澳大利亞水運航線,實現大通道『國內段』與『國際段』無縫對接。從『沿海的內地』跨向『內地的沿海』,湖南正向全球講述波瀾壯闊的開放發展故事。
2013年11月初,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指出湖南的定位,即『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過渡帶、長江開放經濟帶和沿海開放經濟帶結合部』。嶄新的定位,令內陸湖南的區位優勢凸顯,為湖南新時期開放發展指明了方向。
4年來,湖南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人民,主動融入長江經濟帶,對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加快形成結構合理、方式優化、區域協調、城鄉一體的發展新格局。
『中部優勢』校准區位新坐標
湖南承東啟西,連南接北。
然而,地處中部的湖南,卻一直是對外開放的薄弱地區。進出口總量不大,居全國20名左右;外貿依存度低,長期徘徊在6%至7%的水平,外向型經濟成為湖南發展明顯的短板。
為擺脫『不東不西』的區位尷尬,湖南曾相繼提出向東、向南、中部崛起等發展戰略定位,多方探路,不懈突圍,開放發展之路步履維艱。
直到『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過渡帶、長江開放經濟帶和沿海開放經濟帶結合部』的提出,湖南終於不再『左顧右盼』,不再局限於中部,而是以國家戰略的視野謀未來、謀發展,在全國的經濟版圖中找准了坐標。
圍繞國家縱深開放的大棋局,湖南努力建設『一帶一路』倡議的內陸核心腹地,加快形成長江經濟帶交通物流樞紐。
2014年年底,滬昆高鐵在湘境內全線貫通,與此前縱貫湖南的京廣高鐵交會於長沙,形成『黃金十字』;而廈渝高鐵建成後也將經過長沙,帶動湖南全面進入高鐵時代。
『高鐵速度極大提昇了湖南優勢。』湖南省區域經濟專家、湖南師范大學教授朱翔稱,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與發達的交通結合,中部湖南作為『過渡帶』和『結合部』的優勢得以彰顯。
中部通則全國通,湖南立足開放大視野,著力構築立體交通網絡。
至2016年年底,湖南高速公路通車裡程超過6000公裡,與29個省市區實現了ETC聯網;從長沙乘高鐵,直達19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一湖四水航道通江達海;長沙黃花機場可直航全球90個城市。
2016年5月,長沙磁浮快線正式開通運營,從武廣高鐵南站到黃花機場僅需20分鍾。湖南以高鐵乾線為骨架,串起地鐵、城鐵、高速公路、河港、空港,為加快融合發展打牢『底盤』。
優越的區位嫁接發達的交通,以長沙為中心的『3小時高鐵經濟圈』覆蓋全國半數人口,湖南成為大型企業、跨國公司布局中國的重要選擇。
長沙高鐵新城、臨空產業園日臻完善,大眾汽車、藍思科技、鐵建重工等百億級企業前來『紮堆』,支橕長株潭核心增長極地位更加凸顯;岳陽城陵磯臨港新區,中交、中糧、上港、水電八局、遠大住工等知名企業紛紛入駐,形成通江達海新增長極。
『精准扶貧』保區域發展平衡
作為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過渡帶,湖南要實現『過渡』,保證區域發展平衡,必須先打好脫貧攻堅戰。地處武陵山腹地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扶貧攻堅的一個主戰場。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時,作出扶貧『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重要指示。此後,『精准扶貧』成為人們熱議的關鍵詞。3年多來,湖南開啟了湘西扶貧新征程,並探索可復制的扶貧經驗。
走進十八洞村,從前3.5米寬的進村小路已經昇級改造成6米寬的柏油馬路,全村225戶,家家門口修了石板路,戶戶通了自來水,農網改造也已全部完成。2016年,全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8313元,136戶533名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實現集體經濟收入7.5萬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基本完善,全村提前退出貧困村行列。
十八洞村委第一書記石登高告訴記者,2014年年初,花垣縣委駐十八洞村精准扶貧工作隊進駐後,辦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精准識貧』:從225戶939名村民中,篩選出真正的貧困戶、貧困人口。
湖南省把『精准識貧』作為精准扶貧的『奠基石』,通過識貧、校貧、定貧『三部曲』,把真正的貧困人口、貧困村全部找出來,並針對不同致貧原因分類幫扶。
從2014年開始,湖南探索『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的『四跟四走』產業扶貧發展路子。
在湘西,產業扶貧立足當地資源條件、產業基礎和種養習慣,扶持貧困村和貧困群眾發展當家產業,挖掘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轉變了幾十年形成的『等靠要』思想。
2016年,湖南省扶貧攻堅首戰告捷。全省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25萬人,1053個貧困村脫貧出列,武陵源區和洪江區兩個省級貧困縣(區)脫貧摘帽;51個貧困縣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10.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兩個百分點,貧困地區水、電、路、通信等公共服務明顯改善。
『創新驅動』提昇經濟競爭力
在長沙西二環東側,火熱的建設工地上豎立著一塊倒計時牌。這裡是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的首開項目和區校合作的示范工程。這個中南大學與岳麓區合作共建的研發中心——中南大學科技園(研發)項目總部,建成後將是依托高校、融合城市、創新發展的『科技之源』。
日前出臺的《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明確,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要圍繞打造創新創業高地目標,堅持以自主創新為策源、以成果轉化為主線,以大學科技城品質提昇工程為引領、以校地合作創新工程為支橕,實現校區、城區、景區、園區四位一體發展,打造全國領先的自主創新策源地、科技成果轉化地、高端人纔集聚地。
岳麓區委書記周志凱表示,目前3家透明計算產業化公司已簽署入駐協議,45個產學研項目即將入駐。力爭到2020年,實現總部基地入駐高新技術企業100家以上,上市公司15家以上;引進、培育高層次人纔3000人以上;培育3至5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或集團。
2013年11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南大學視察時指出,我國經濟發展要突破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於創新,關鍵是要靠科技力量。要充分發揮高校人纔薈萃、學科齊全、思想活躍、基礎雄厚的優勢,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面向民生建設大領域,加強科學研究工作,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努力形成更多更先進的創新成果。
如今,中南大學的重金屬廢水處理技術,已從重金屬冶煉行業輻射推廣應用於重金屬采選礦等其他行業,4年來新增應用企業約120家,總應用企業已超過150家。
湖南具備將沿海產業優勢與內地科研優勢結合起來的區位優勢,具備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競爭能力的『區位紅利』。近年來,湖南著力實施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取得豐碩成果,為未來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2014年12月,國務院批復同意支持長沙、株洲、湘潭3個國家高新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這是全國首個以城市群為單位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此後,湖南省連續推出了《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5—2025年)》《關於建設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若乾政策意見》等。時至今日,這個面積只有2.8萬平方公裡的長株潭城市群,匯集了湖南省60%的創新資源、70%的創新成果、65%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
據統計,2016年湖南省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6859.2億元,同比增長16%,高出GDP增速8.1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說:『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是把「一帶一路」區域定位落到實處的必然要求,是湖南未來發展的潛力所在、希望所在、出路所在,要讓創新、開放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驅動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發展願景加快實現。』
(本報記者龍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