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起,中國宣布廢除死囚器官使用,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渠道。短短幾年時間,在我國通過書面或網絡登記的捐獻器官志願者人數增長迅速,僅2016年,就有10萬餘人登記捐獻器官,同時實際捐獻數量也明顯增加。截至2016年底,全國累計實現逝世後器官捐獻9996例,捐獻器官27631個。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理事長,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說,中國器官捐獻事業迎來春天。
但器官短缺的問題在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依然嚴重。中國器官移植數量已位列世界第二,每年實現的器官移植手術有一萬多例,但現階段的器官供需比是1:30。中國每百萬人口的年捐獻率從2010年的0.03上昇到2016年的2.98,位列全球44位,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還任重道遠。
傳統觀念阻礙器官捐獻願望
很多人在等待中死亡。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主任王海波說,每完成一例移植手術,器官移植的等候名單就新增兩人,有將近60%的腎髒需求要等待一至二年,有超過40%的肝髒需求要等待至少一年。而對於像心、肺這樣更加稀缺的器官,有些醫院甚至因為缺少供體,幾年都沒有完成一例移植手術。
劉源從2013年開始在北京佑安醫院從事器官捐獻協調員的工作。在此之前,他是移植科的大夫。劉源起初不願意離開臨床,對於器官捐獻他所知甚少,而他之前的同事半年時間都沒有實現一例捐獻,更讓他覺得自己實在不能勝任這項『與陌生人打交道』的工作。
在他看來,影響捐獻最大的困難是傳統觀念,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保存遺體的完整纔是對逝者的尊重。劉源說,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贊同他申請器官捐獻。
和很多協調員一樣,劉源常被當作是從事非法器官買賣的詐騙犯。他曾被家屬圍攻過,被辱罵過。慢慢地,他也積累了經驗,比如每次去病人家裡做工作一定要坐在門口,『這樣跑的時候方便。』
國際器官捐獻與獲取協會主席、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教授馬蒂·瑪尼亞利奇說,西班牙老百姓在四五十年前也有類似的觀念,但通過媒體的傳播,以及在社區、醫院的推廣活動,公眾對捐獻的認可度逐漸提高。現在西班牙的器官捐獻率已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他建議中國也應該效仿類似的做法,讓人們認識到捐獻器官能拯救別人的生命,是人間最大的善行。中國傳統文化裡也有『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