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塞罕壩造林人系列】顧殿江:塞罕壩一張『活地圖』
2017-08-31 17:10:14 來源:央視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圖片來源:塞罕壩林場宣傳處)

  央視網消息:偌大的塞罕壩林場,不論哪片林地的位置、面積和生長情況,顧殿江都能脫口而出。

  自1976年來到千層板林場,顧殿江已在這裡工作了41年,日日以腳為筆,以心為墨,以林區為紙,繪就了一幅塞罕壩林區的『活地圖』。哪裡有坑有窪,哪裡的幼苗長得壯實,他一清二楚。

  『熟能生巧吧。我因為上學少,就自己多跑、多看、多琢磨。』顧殿江自知文化不高,記憶力沒有得到過科學訓練,他就隨身揣一個小本本,每到一片林地,就認真記下這片林木的名稱、形態,大致畝數,山地形狀、特色標志等等,小本本畫滿了各種獨特的標記和符號。長此以往,日日親近,慢慢地就不用這個小本本了,他就像一部精密的雷達搜索器,哪塊山川,哪片林地,哪些溝汊和禁地,他都出入自由。

  如今,63歲的顧殿江已經退休,但忙碌的季節,他仍然會回來搭把手。

  割灌工人在前面走,顧殿江一路跟隨。手裡拿著卷尺,一邊走,一邊不時用腳歸置著割下的灌草,走到幼苗附近,常常蹲下用尺子測量一下。割灌工人割完一行後,靠在樹邊休息。顧殿江趕緊走過去,給工人講解技術要領,叮囑如何移動割灌機以確保不傷到幼苗。

  『幼苗每長一歲,就會在節處分出一些杈子。數一數有幾節,就知道苗子的年齡了。』顧殿江像照顧襁褓中的嬰兒一樣呵護這些幼苗。

  草太深,怕幼林吸收不到陽光。塞罕壩林場制定了細致入微的割灌技術標准,對割後的餘茬高度等,都有著『苛刻』的要求。標准嚴格執行,一點不能馬虎。

  天太冷,又怕幼苗被凍傷。對於高度30厘米以下的幼苗,塞罕壩人采用蓋土的方式。埋土時,先取一鍬土墊在苗木根部作為枕土,之後再取土逐漸向上輕輕覆蓋,直至將苗木蓋嚴實。對於高一些的苗木,則采用綁草簾的方法。先插入一根木棍,然後將草簾纏繞木棍一圈後,連同苗木一同包裹住。

  顧殿江呵護的最早一批幼苗,現在已經長成了郁郁蔥蔥的挺拔大樹。

  『這兩年歲數大了,背有點駝了,越來越矮了。但這些樹木始終在向上生長,原來放在手裡小小的,現在都很高大了。看著苗木越長越好,就是我最大的幸福!』顧殿江說。(來源:河北省委宣傳部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楊雪

【專題】中國夢·大國工匠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