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稱呼,認真你就輸了
一項調查顯示,75.9%的人剛入職場時有過『不知如何稱呼前輩』的困擾。職務(46%)、師傅(44.2%)、某哥某姐(41.3%)是最常見稱呼。受訪者建議職場新人稱呼前輩時注意:就高不就低(53.5%)、察言觀色(50.1%)和忌太過親密(38.1%)(8月29日《中國青年報》)。
關於『如何稱呼前輩』,筆者有一段『失敗』的經歷,可以供大家分享。前幾年剛留在學校裡工作,一次大型活動需要請『專門人士』幫忙;初出茅廬的我,很禮貌很客氣,『師傅,麻煩您幫我們把音響、燈光調試下』,卻不想對方臉色一變,雖然沒有發作,不高興之情卻溢於言表。事後,有『過來人』告訴我,在學校裡工作不論做什麼,喊『老師』總沒錯;你喊他『師傅』,他或許覺得你看不起他、歧視他。
在一個區分性的認識裡,『師傅』和『老師』具有不同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評價;不諳『潛規則』的年輕人,難免要犯錯。在利益主體多元化、價值觀念多樣化的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在意一個口頭的稱呼,以至於當一位乘客稱呼地鐵安檢人員為『服務員』的時候,引發了對方的不快與不滿。
傳統文化的『口彩』也好,現代話語中的『身份標簽』也罷,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同。那些由稱呼引發的摩擦和衝突,往往是自我認知和社會認同的斷裂和脫節——不同的人們對同一稱呼有著不同的理解,對身份歸屬感和社會認同也有不同的需要。不論是『就高不就低』,還是『察言觀色』,抑或『忌太過親密』,都是一種『保守的策略』,都是為了更好地和他人相處。
美國社會學家布魯默認為,事物對個體社會行為的影響,往往在於象征意義,而事物的象征意義源於個體與他人的互動。『如何稱呼前輩』不僅是應用語言學的生動實踐,也是社會心態的一面鏡子。熱衷稱呼職務,源於人們對差異化、等級化權力身份和階層地位的認同;面子上『好看』、聽起來『順耳』,能夠給一些人帶來成就感和滿足感。
在這樣一個人情社會、關系社會,人們總是想方設法來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以『某哥某姐』為例,以親屬相稱的做法起源於家族觀念,沒有血緣關系的兩個人,為何要采取擬親化的稱呼?擬親化稱呼有助於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同一層級的不同崗位之間的距離感和隔閡感,傳遞出一種圈子文化的『自己人認同』。但至於關系是否親密到如同兄弟姐妹,又有誰在乎?職場稱呼不少時候講究的是一種工具理性,較真你就輸啦。
職場稱呼重要,卻沒有必要過於糾結和焦慮。維護人際關系、拓展社交網絡有用,卻不能過度迷戀;只有不斷豐富自己、提昇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我們纔能在職場上發展得更好,切不可本末倒置。(楊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