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8月31日報道 臺媒稱,過去幾季iPhone在中國大陸市場銷量及市佔率節節下滑,多數人解讀是因為苹果的競爭優勢正被本土品牌蠶食。但大摩力排眾議表示,過去3年iPhone外觀變化不大,纔導致『果粉』的等待心理,伴隨新一代iPhone上市,中國市場將成為苹果邁入『超級循環周期』的重要推手。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8月30日報道,摩根士丹利分析師休伯蒂接受商業內幕訪問時指出,根據數據顯示,包括Mac電腦、iPad,以及苹果的服務業務在中國大陸市場均以兩位數的幅度成長,只有iPhone出現衰退。合理的解釋是應是消費者願意購買苹果產品,只是『果粉』在等待改款較大的iPhone,華爾街分析師都大大誤解。
她進一步分析,大陸本土智能手機廠商的份額確實在提高,但其實是出貨數據誤導大家,因為一家手機廠商的產品進入渠道後,無論是否售出或激活,都算是出貨量,但目前低價手機的庫存量不小。而且iPhone的使用壽命可以持續2年至3年,優於低價手機的18個月,這意味著苹果要取得同樣的市場份額需要賣更多手機,因此,從出貨量解讀苹果喪失競爭力是誤解。
此外,在中國大陸及其他新興國家,手機市場更具多樣性,例如對價格敏感或低階手機份額較大等。她認為,幾乎每1年至2年大陸就會出現一個新的贏家,但很少能長期保持競爭優勢。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新聞
熱點新聞
圖片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