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時速4000公裡的高速飛行列車將要來臨!准備好了嗎?
2017-08-31 07:38:26 來源:新華社  作者:譚元斌 胡?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武漢8月30日電題:時速4000公裡的高速飛行列車將要來臨!准備好了嗎?

  從30日在武漢召開的第三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上,傳來一條舉世矚目的消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將研制最高時速達4000公裡的高速飛行列車,實現超聲速『近地飛行』。

  4000公裡的時速,相比傳統高鐵提昇了10倍,相比現有民航客機提昇了5倍。這麼快的列車,有可能嗎?有意義嗎?受得了嗎?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采訪了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高速飛行列車項目技術負責人毛凱。

  有可能嗎?

  目前,包括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在內,世界上僅有極少數幾家企業對外宣布開展時速大於1000公裡的運輸系統研究。而且,國外企業的目標時速多在1000公裡左右,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卻把終極時速定在了4000公裡。航天科工也是全球首個提出超聲速地面運輸系統的企業。

  據毛凱介紹,高速飛行列車是利用低真空環境和超聲速外形減小空氣阻力,通過磁懸浮減小摩擦阻力,實現超聲速運行的運輸系統,是超聲速飛行技術和軌道交通技術的有機結合。

  『我們現在有非常好的經濟條件、技術儲備、人纔儲備、實驗條件和政策環境,天時地利人和。』毛凱說,航天科工擁有豐富的重大項目系統工程實踐經驗和技術積累,具有大工程必備的仿真建模和大系統試驗能力,以及國際一流的超聲速飛行器設計能力,這些為高速飛行列車項目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記者了解到,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高速飛行列車項目聯合了國內外20多家科研機構,成立了國內首個國際性高速飛行列車產業聯盟,目前團隊擁有相關領域的200多項專利。

  而且,我國高速飛行列車采用的技術路徑和國外的不一樣,國外采取的懸浮方式需要車輪先跑起來,達到一定速度纔能懸浮起來,而我國采取的高溫超導磁懸浮方式屬於被動懸浮方式,沒有初速度也能懸浮起來,不需要用車輪。

  『交通產業是一個國家戰略性的產業。』毛凱說,隨著高速飛行列車產業化技術的發展,成本會越來越低,『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有意義嗎?

  在慢生活成為一種社會需求的前提下,去追求極致的速度,有意義嗎?

  出席第三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的一些專家認為,討論這個問題,不如問2小時環游全國、半天環游世界是否美好。

  據專家介紹,高速飛行列車不僅能拉近城市之間的時空距離,同時具有不受天氣條件影響,不消耗化石能源,可與城市地鐵無縫接駁等優點,堪稱未來交通領域的發展趨勢和技術制高點。

  毛凱說,高速飛行列車的設想一旦實現,將改變人類的出行方式,更將極大地改寫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版圖,加快國內資源配置,形成超級城市群一小時經濟圈,走出國門可以有效支橕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世界經濟駛入『高速軌道』,把『速度改變生活』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北京距武漢1100多公裡,坐高鐵需耗時約5個小時。一旦高速飛行列車開通,這個時間將縮短至半個小時,『上午的會,當天早上出發就能趕到』。

  據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高速飛行列車』項目將按照三步走戰略逐步實現:第一步通過1000公裡/小時運輸能力建設區域性城際飛行列車交通網;第二步通過2000公裡/小時運輸能力建設國家超級城市群飛行列車交通網;第三步通過4000公裡/小時運輸能力建設『一帶一路』飛行列車交通網,最終形成一張繼航天、高鐵、核電之後的中國新名片。

  受得了嗎?

  千公裡級的時速,會不會對人體有傷害?普通人是否受得了?票價會不會高得離譜?安全嗎?

  『不存在對人體傷害這一說。』毛凱解釋,高速飛行列車加速的時候,是按照人體能承受的加速度慢慢加,到一定的速度之後,就開始巡航,減速的時候,也是按照人體能承受的范圍慢慢減。

  『火車加速你有感覺嗎?因為它加速度小,所以你沒有感覺。飛機起飛加速你有感覺吧?因為它加速度大,所以你有感覺。但是飛機在飛的時候你沒有感覺,對吧?』毛凱說,人體承受的壓力不取決於速度,而是取決於加速的過程。

  關於票價,毛凱認為,高速飛行列車的定位是打造經濟圈,有需求的人相對來說有一個范圍,應該比較單位時間內到達的距離或者同樣的距離單位人消耗的能源,而不是絕對價格。『從北京到武漢半個小時,跟乘坐其他的交通工具五六個小時,票價肯定不一樣。不過肯定是老百姓能接受的。』

  在安全方面,毛凱介紹,高速飛行列車首要關注的問題就是安全性問題,對設計和驗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是一個新領域,目前還沒有相應的標准,我們現在也是參考現有的一些標准,同時根據我們的需求制定一些新的標准。

  『中國航天技術領先,高鐵技術領先,兩項加在一起,就能引領世界!』毛凱說,『要對中國航天有信心,對中國的技術系統有信心』。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