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暑假,香港一百二十所中學的高中學生,來到陝西西安交通大學,開展二一七北京、西安航天科技考察活動,體驗高新科技。(張樹忠攝)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暑假是人們學習路上的休息驛站,也是充電加油的補給點,更是承載學生時代美好記憶的夏日童話。琳琅滿目的電視劇、與父母友人的外出旅行、五花八門的補習班等,構成內地學生過暑假的關鍵詞。對於不少香港學生來說,暑假則是走進內地尋根追夢、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增強國家認同感的好時機。
學語言:認識中華文化
『小王和小黃,一塊畫鳳凰。小王畫黃鳳凰,小黃畫紅鳳凰。紅鳳凰黃鳳凰,只只畫成活鳳凰……』就讀於香港東華三院王餘家潔紀念小學三年級的梁雅善,以字正腔圓的普通話背誦起《畫鳳凰》繞口令。除了在學校進行每周兩至三節課的普通話課程學習,自梁雅善上幼稚園起,父母每年暑假便會帶著她來到京彤普通話中心,跟著北京來的普通話老師學習。
從學習基礎的普通話拼音開始,慢慢過渡到用普通話念兒歌、講故事,進行互動游戲,再到學習中文作文寫作、普通話演講及繞口令訓練……在6年暑期的普通話學習中,梁雅善和來自香港各校的孩子逐漸愛上了講普通話,感受中文的魅力。『他們不僅逐漸掌握了普通話,體會到學習語言的樂趣,更在此過程中,了解到國家燦爛的傳統文化,培養了愛國愛港的情懷。』京彤普通話中心創始人靳彤彤老師說。
上世紀90年代,香港市民學習普通話,更多是希望以此作為一項職業技能。在學員中,有很多來自中資企業或與內地有業務往來公司的香港員工,還有不少特區政府的公務員等。1998年,特區政府教育局更將普通話定為香港小學一年級至初中三年級課程的核心科目、香港中學會考的選修科目。
回歸20年,香港市民對普通話的學習越來越專業化、系統化、低齡化。更多學員出於興趣而選擇學習,青少年逐漸成為其中的主力軍,暑假也成了學習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