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當『水稻候鳥』
作為農民的兒子,他深知農民的疾苦,希望能為改變農村落後面貌盡一份力,讓鄉親們遠離貧困和飢餓。正因為如此,1959年參加高考時,朱英國一連填了3個武漢大學生物學的志願,並如願以償考上了武大。
剛進大學不久,朱英國和許多人一樣遭遇了席卷全國的飢荒。這也更堅定了他的夢想:讓世界遠離飢荒。5年後,朱英國畢業留校,專注於水稻科研工作,半個世紀矢志不移。
1964年,朱英國就參加了汪向明教授領導的水稻生育期遺傳教育部重點科研組,開始水稻遺傳研究。
上世紀70年代初,湖北省水稻三系協作組成立了,研究水稻雄性不育與雜交水稻。武漢大學作為組長單位,選定朱英國擔任組長,組織武漢地區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50餘人,集中在沔陽縣(現仙桃市)排湖原種場開展大協作,研究和推廣雜交水稻。
秋風乍起,朱英國就奔赴廣西南寧。寒冬來臨,他又轉戰海南島。直到次年春天,他纔揣著希望的種子返回湖北。就這樣,從1972年起,他便開始了『水稻候鳥』的生涯。回憶多年前在海南的艱苦條件,他很感慨:『一路坐火車再坐輪船,一個星期纔能到達海南陵水縣,有時連座都沒有。』
責任編輯:楊雪
圖片新聞
熱點新聞
圖片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