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矛盾待破解
不少專家表示,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調速換擋階段,加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特別是去產能的實施以及『僵屍企業』加速出清,未來的就業仍將面臨不小壓力。
馮俏彬認為,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的持續推進,一些行業加速淘汰落後產能或壓縮產能規模後,必然會導致一批勞動力下崗或失業。這部分群體在勞動力市場上往往不具備較強的競爭能力,這將給後續的就業安置帶來不小壓力。
『另一個規模龐大的群體則是大學畢業生。』馮俏彬說,我國每年大學畢業生規模龐大,2017年我國大學畢業生總數接近800萬人,增量與增幅均超往年。這些大學生剛剛從學校走向社會,對自身的未來期待比較高。但是,這個群體與社會接觸又往往比較少,職業技能仍然需要錘煉,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相對較弱。
徐洪纔也認為,在我國推進去產能和僵屍企業退出的過程中,大量職工需要安置和再就業。對這些職工的知識結構和崗位技能實行新一輪培訓既需要花費不小的成本,也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且有些員工的思想觀念轉變也需要過程。這些因素都將給安置工作帶來更多不確定性。同時,職業教育本身也存在短板,很多企事業單位捨不得花錢開展在崗培訓。此外,我國在一些高精尖領域的人纔較為缺乏,『大路貨』的人纔供給又比較多,就業的供給和需求結構不匹配問題突出,也將成為一大掣肘。
『近年來,由於高校不斷擴招,新型城鎮化不斷推進,經濟增速卻處於換擋過程中,特別是外需不振、產能過剩、僵屍企業「苟延殘喘」,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劇了我國的就業壓力。』國家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楊枝煌指出,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越來越多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從另一個角度看,去產能的持續推進,客觀上造成了就業載體減少;人工智能的推廣應用,在未來也將進一步擠壓對一般技能崗位的用工需求。總體來看,我國就業總量依然龐大,結構性矛盾持續存在,部分地區部分行業就業問題仍然突出。
也有專家指出,目前很多傳統工業企業將『顯性失業』轉化為『隱性失業』,常見的手段有降薪、緩發工資、停薪留職、內部休假、推遲入職。這種『隱形失業』不如『下崗潮』來得紮眼,但它無形中侵蝕著員工的福利和社會穩定的防線。
繼續推進就業創業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當前,我國仍要把就業創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就業作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民生和諧改善的優先目標,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將穩定和擴大就業作為區間調控的下限,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
馮俏彬建議,當前我國第二產業迎來收縮調整,第三產業部門則仍將繼續保持擴張。在此過程中,第三產業會誕生成千上萬的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這些企業將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陣地』。因此,要順應經濟轉型昇級的大趨勢,不要把目光完全盯在第二產業部門上,要大力推動服務業發展,以此促進就業持續擴大。
『要特別重視鼓勵新經濟發展,以解決我國就業面臨的結構性矛盾。』馮俏彬說,新經濟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最具有優勢、發展基礎最好和最具有發展前景的領域,就集中在新經濟。新經濟的發展,可以為新畢業大學生以及具有較高素質的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因此,必須牢牢抓住新經濟的發展機會,大力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促進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創新發展,順應就業市場的需求變化,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楊枝煌建議,要加強培訓,提昇勞動力的本領和素質,幫助更多勞動力佔領人工智能技術無法取代的工作崗位。任何時代都需要鞋帽服裝,但關鍵是如何使鞋帽服裝的質量和樣式更加滿足個性化需求。這不僅要求企業創新,也給一線工人提出了新的挑戰。只有一線工人更加自覺地參與創新進程,不斷提昇自身技能,纔能更好地把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裡。當前,要想方設法擴大就業領域,對內要打造新的增長極和支橕體系,通過實施長江經濟帶、京津冀一體化等戰略,提昇就業支橕能力;對外要布局雙多邊合作、區域合作、諸邊合作、國際戰略整體對接合作,推動我國工人走出去生產、營銷、研發、創業。
徐洪纔建議,要努力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積極培育新市場主體的成長,努力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要引導地方從自身的比較優勢出發,積極參與全國乃至全球的就業分工體系;政府在積極創造就業機會的同時,也要進一步加強就業培訓,幫助更多勞動力提昇勞動技能。同時,努力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使他們勇敢地投身於創業大潮中。